第187章 吊诡的痔疮

张居正需要苏宁的才干与那股打破陈规的锐气,来为他的改革注入更强大的实干动力,尤其是在开源敛财、夯实国基方面。

但他也深知苏宁此子,心思深沉,行事不拘一格,更手握“大明超市”这张无孔不入的暗网,其势已显尾大不掉之象。

若让其入阁,获得宰辅名分,与内廷、言官乃至皇帝直接沟通的渠道将更为畅通,其影响力将难以估量,甚至可能反过来干扰甚至脱离他张居正设定的改革轨道。

因此,将苏宁放在工部尚书这个极其重要却又相对“专业”的位置上,如同为猛虎套上缰绳,既用其力,又防其噬。

旨意传到苏府,幕僚们纷纷道贺,认为这是大人更进一步的明证。

唯有苏宁,在接过圣旨的那一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

他看得分明。

张居正此举,是要将他框定在“能臣干吏”的框架内,用繁重的实务捆住他的手脚,同时断绝他染指核心权力的路径。

“元辅倒是打得好算盘。”苏宁屏退左右,对心腹周正杰淡然道,“让我做这大明的总工匠,却不准我踏入书房议事。”

周正杰面露忧色:“安邦,既然如此,何不……”

“不,这个位置,正好。”苏宁打断他,目光投向工部衙门的方向,语气中带着一丝玩味与自信,“他张江陵以为工部只是执行之所,却不知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钢铁、机械与能源之中。他既给了我名正言顺调动天下工料的权力,我岂能辜负他这番‘美意’?”

不入阁,或许正合他意。

在聚光灯之外,他才能更从容地,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帝国打下真正的根基。

张居正防的是权臣,而他苏宁,要做的却是奠基人。

这二者,本就不在同一维度。

……

万历十年春,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疾病,竟成了压垮帝国首辅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居正多年伏案批阅奏章,早已患上严重的痔瘘之疾。

此次病情来势汹汹,发作时疼痛难忍,令他坐卧不安,连入宫讲读都难以坚持。

万历皇帝闻讯,特派太医院院判赵裕前往张府诊治。

赵裕乃外科圣手,见首辅痛苦,便提议以刀针切除痔核,直言“此乃痼疾,非手术不能根除”。

一生勇于任事、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在病痛折磨下,竟也同意了这大胆的治疗方案。

然而,这一刀却成了致命之误。

手术过程中,赵裕虽尽力施为,却未能完全止住创口出血。

术后,张居正元气大伤,持续失血导致面色苍白、精神萎顿。

他强撑病体,在给皇帝的奏疏中自述:“臣自去冬以来,体弱过劳,内伤气血,引发肠胃宿疾。”

为缓解不适,他多服寒凉药剂,却反而重伤脾胃,以致“饮食日减,四肢无力”。

此时的张居正,已是一台运转了太久的精密机器。

十年来,他推行改革如履薄冰,清丈田亩得罪了勋贵,整顿吏役触怒了官僚,“一条鞭法”更是让无数地方势力怀恨在心。

朝中明枪暗箭从未停歇,而他要维持这庞大帝国的运转,每日批阅的公文堆积如山,常常工作至深夜。

长期的极度劳累与精神压力,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

胃脘疼痛时常发作,肝火亢盛让他性情愈发急躁。

这场失败的手术,如同在已经千疮百孔的堤坝上凿开了最后一个缺口。

病榻上的张居正,仍强打精神处理政务。

但同僚们已看出端倪,这位曾经雷厉风行的首辅,如今连握笔都显得吃力。

他给门生的信中写道:“贱恙实痔疮故也,一向不以示人,兹不得已……遂成痼疾。”

六月初,病情急转直下。

持续的失血与感染,加上原有的脾胃虚弱、肝火亢盛诸症一并爆发。

这位执掌大明江山十年的权臣,在病榻上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消息传出,举朝震动。

有人痛哭流涕,如丧考妣;有人暗自庆幸,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