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踏上归途

怎么回事呢?因为鲁国可不光老是恶心晋国,他们几乎是逮住谁都是一阵恶心,尤其喜欢欺负弱国。

走“艾陵”这一边的路线?附近的国家听说楼氏的迎亲队伍路过,要么是国君派人恭贺再送礼,不然就是附近的贵族前来问候。

也就是成亲的人乃是楼武,换作是楼小白会更为热闹。

说到底,楼武不是嫡出,当前选择要脸的诸侯或贵族,再是巴结也会保持一定的限度。

说得更清楚一点,楼武要是嫡出的话,好歹杞国就能够光明正大的上场,不用暗地里送厚礼,人却是就那么看着。

有没有人说齐国不讲究,过于巴结楼氏呢?指定是有的啊。

只不过,有了韩氏在前,后面也有范氏愿意跟楼氏亲上加亲,诟病齐国巴结楼氏的人,多数就是吃不到嘴里光在冒酸气。

楼氏的接亲队伍在返程期间,有没有鲁人凑上来?肯定是有的嘛。

只不过,楼令一次都没有亲自出面,连孟孙蔑过来都是让楼武出面招待。

正主不出面,懂得都懂了吧?

孟孙蔑比季孙行父更没有胆子,过来之后看楼令不出面,寒暄之后留下礼物直接走人。

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也能够说孟孙蔑更懂得做人,没有想在楼氏喜庆的日子里给人添堵。

在楼氏与齐国的队伍途经鲁国期间,看到了风声鹤唳的一面,也听到了一些对晋国的议论。

楼令听了那些言论,自己进行了总结,概括为:爸爸,再爱我一次!

这一次,喜欢哔哔叨的鲁人,他们反而没有对晋国大肆谩骂,一个个讲得是“礼”与“理”,话里话外就是鲁国做错了,得到教训是应该的事情,只是晋国要悠着点来,可不敢做出太过分的事情。

什么是过分的事情呢?像晋军去了南方一趟,攻克“梅里”又给吴国换了一名国君,便是极其过分的事情。

“他们简直是要怕死了。”国书到了卫国的地界,一路上光看热闹都十分快活。

楼令的情绪比较复杂。

往好听了说,鲁国的多数人都是属于识时务者的俊杰。

往难听了讲,大难临头纷纷想法子躲避,躲不掉就干脆滑跪,举国上下烂到离奇。

“儒家……”楼令都搞不清楚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脉相承,还是某个学派带歪的风气了。

讲道理,周公旦的儒不该是那样。

当然,孔门的儒也不全然是坏的。

孔夫子教了那么多徒弟,一样米养百样人,弟子的过错算在老师头上,谁还敢收学生呢?

若是没有世代富贵的孔门,孔夫子的名声不至于褒贬不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哪怕孔夫子收的学生都是当代贵族或其后裔,愿意将知识传播出去就属于是一种善行。

要论孔门之儒为什么到现代会被口诛笔伐,主要是孔夫子的后裔不当人的举动,世代在“曲阜”这一亩三分田之内大肆吃人,一次次带头与朝廷对抗,并且为了自家的富贵甘当“世修降表”的一个家族。

在卫国并未发生太特别的事情,有人过来也是祝贺与送礼。

楼氏办楼武的婚事,注定在规格上不会超过楼小白的婚事。

也就是说,会有宴客的环节,只是不可能所有卿大夫全体到场,列国诸侯也不会派人到场祝贺。

等接亲队伍回到晋国境内……,包括路过郑地的晋国疆域,前来道贺的人反倒是少了。

这种情况不难理解的。

他国之人想巴结楼氏的机会不多,逮住机会混个脸熟也好。

晋国的人,平时可以直接接触楼氏的群体不用太热情,他们也不敢在楼武的婚事上过于热情;平时接触不到楼氏高层的人?他们需要顾及其他卿位家族的感受。

要是其他卿位家族对楼武的婚事过于热情,解读为在算计楼氏都可以。

晋国不止楼氏这么一个卿位家族,属于楼氏的附庸要在意嫡出和庶出的区别,其他卿位家族的附庸没道理凑过去跪舔,免得自家的主子误会,或是主子与楼氏搞出什么矛盾来。

楼氏的接亲队伍路过“新田”没有逗留,楼令甚至都没有派人进城跟谁打招呼。

“你兄长已经回到‘太原’。”楼令在靠近自家封地‘吕’的时候,告知楼武这个消息。

楼武得知这个消息很开心:“这样啊?兄长可是解决了义渠?”

解决义渠?

义渠是一个人口众多且有号令者的势力,他们又是习惯避强击弱,哪有可能一次就被解决。

“你兄长在泾水上游与义渠一战,歼敌两千余人。”楼令只提这个。

主要是当前的季节不对,跨界以及靠近楼氏统治范围的义渠部落不多,只是让楼小白逮住了一个来不及缩回去的部落。

楼小白带着一万多骑马代步的部队进行围堵,可是义渠人对于逃窜过于在行,仍旧没有完成全歼。

当然了,主要也是楼小白需要回到“太原”参加楼武的婚礼,不好深入义渠境内,不然在冬季来临之前还是可以再获取更多的战果。

“你兄长有意让你明年一同西征。”楼令说道。

楼武想都没想,说道:“兄长相邀,自然该去。”

哪怕是亲兄弟,平时不怎么接触,其实感情也就那样。

人与人,要保持友情的温度,真的离不开日常多接触,要不然曾经再是熟悉,免不了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我会邀请中军将与中军佐过来参加你的婚礼。”楼令也就只邀请郤氏,范氏、荀氏、邯郸氏一概不会邀请。

楼武听了却是沉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