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派遣的使者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赶到了吴三桂府邸。
使者步入大堂,不卑不亢地行礼后,开门见山地说道:“吴将军,如今大明已重振旗鼓,京城光复,清军溃败。将军手握重兵,素怀忠义,此时若能与我大明携手,共驱鞑虏,必能青史留名,成就不世之功。若仍犹豫不决,待清军缓过劲来,或我大明平定四方后再做计较,将军又将置身何地?” 言罢,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吴三桂。
吴三桂坐在堂上,手中的折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额头上却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心中清楚,使者所言句句切中要害,可兹事体大,一步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沉思良久,他微微抬起头,说道:“使者先回,此事重大,容我与麾下将士商议后再做定夺。” 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与拖延之意。
使者知其心意,也不多言,拱手告辞,返回京城复命。
紫禁城内,李奇听完使者回报,微微皱眉,继而释然一笑:“吴三桂此人,向来精于算计,欲让他即刻归降,并非易事。暂且给他些时日,我等只需按部就班,巩固战果。待他看清大势,自然会做出明智抉择。”
此时,北方战线捷报频传,清军主力自京城败退后,无心恋战,逃亡途中风声鹤唳。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铁骑,如今丢盔弃甲,士气全无。草原上,马蹄声不再是冲锋的号角,而是慌乱的奔逃鼓点。
“摄政王,咱们如今该如何是好?明军攻势太猛,弟兄们实在抵挡不住了!” 一名清军将领满脸惶恐,向多尔衮哭诉道。
多尔衮面色阴沉,眼中燃烧着不甘的怒火。他狠狠一鞭抽在马背上,却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愤懑:“传令下去,收拢残部,暂避锋芒。待来日,我必卷土重来,夺回这锦绣江山!” 可这豪言壮语,在如今的兵败如山倒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京城之中,大明的旗帜在风中舒展,百姓们欢呼雀跃,传颂着明军的英勇事迹。
但李奇深知,这胜利的表象之下,暗潮涌动,各方势力的平衡脆弱如纸。
前路漫漫,既有收复失地的艰辛,又有整合各方的难题,然而,大明复兴的曙光已然破晓,他将带着这份希望与担当,继续在这乱世中披荆斩棘,书写属于大明的传奇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