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肃钦所在的村子虽是距离石佛庄不远,满打满算也不过几里的脚程,但因肚中叫唤的厉害,脚步虚浮的缘故,等到朱肃钦抵达石佛庄外,已是日上三竿了,村庄外更是挤满了十里八乡想要来此拼运气的青壮。
呦,这不是咱们的宗室老爷吗?
怎地也来讨饭了?
瞧着朱肃钦那气喘吁吁的模样,便有斜靠在树下的邻村泼皮忍不住开口调侃,眉眼间藏着掩饰不住的嫉恨和嘲讽。
他们这滦州虽是隶属于永平府,从地理规划上勉强也算是京畿之地,但因靠近蓟镇,历史上屡次受到塞外蒙古劫掠的缘故,生活在此的大多是些故土难离的平头百姓,但凡是有些关系或者有能力的,早就举家搬迁,顶不济也会搬到州城中,谁也不愿意待在这荒村野岭。
此等情况下,留在各个村子中的大多是些家庭条件相差不多的苦哈哈,除了那有头有脸的地主老爷之外,最为富裕的也不过就是念过几年书的私塾先生。
可自从朱肃钦一家从河南开封府至此后,却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宗室老爷,每年都能够从官府领到一定的粟米和俸禄,日子比他们这些面朝黄土的村民们不知强上多少。
虽说朱肃钦的父祖从未因此而仗势欺人,反倒时常拿出钱粮帮助村中的孤寡老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仍是不可避免的被人嫉恨上。
恨人有,笑人无,这便是绝大多数村民内心的最真实写照。
如今朱肃钦家道中落,他们这些人虽不至于欢欣鼓舞,但见面的时候,仍会忍不住的嘲讽几句。
闻听耳畔旁传来的声音,气喘吁吁的朱肃钦不顾虚弱的身体,强撑着回怼道:讨饭?我是来自力更生的,可不是来吃白食的..
哈哈哈哈,朱肃钦的反驳顿时引来了更大的嘲讽声,另有一名靠在树梢的汉子冷笑道:不愧是宗室老爷,当真是伶牙俐齿..
如今这般年景,还想着自力更生呐。
你是认识字,还是通读大明律?
在朱肃钦气急败坏的注视下,这些存着落井下石心思的泼皮们毫不犹豫的拆穿了朱肃钦最后一丝。
若是放在正德爷在位的时候,我高低拉你去见官!
因为被人戳中了,一时语塞的朱肃钦也不知该如何去回怼,只能翻起了老掉牙的黄历,心中酸涩不已。
别说放在正德爷在位的时候,即便是他父祖还活着的时候,这些人也不敢如此蹬鼻子上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