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本草入药的原始思路

医武江湖 用之 2195 字 15天前

首先先说“色”,五色对应五脏,白色对应肺、黑色对应肾、青色对应肝、红色对应心、黄色对应脾,所以选用药材第一步是辨色。

白色入肺,如山药、石膏等都是入肺的药;黑色入肾,如女贞子、熟地等都是入肾的药;青色入肝,如青黛、薄荷等都是入肝的药;红色入心,如朱砂、茜草等都是入心的药;黄色入脾,如黄芪、党参等都是入脾的药。

所以初步辨别药物就可以从“色”入手,例如脾的药得是黄色、肾的药得是黑色,肝的药得是青色、心的药得是红色、肺的药得是白色,这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第一等级的传统中医用药的思路,也是我当年学中医本草时第一个接触辨药的方法。

搞懂了药物的“色”后,就得进阶到“味”上,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五脏的肝心脾肺肾,所以酸味入肝,如五味子、山茱萸等都是入肝的药;苦味入心,如黄莲、苦参等都是入心的药;甘味入脾,如大枣、甘草等都是入脾的药;辛味入肺,如麻黄、生姜等都是入肺的药;咸味入肾,如海藻、昆布等都是入肾的药。

搞懂了药物的色和味之后,那再搞懂一句话就能治病,这句话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第二等级的传统中医用药的思路,也是单味入药的立方依据,祝由术中符章吞服的部分方式就是基于这一入药思路,现代的“食疗”也常采用这种思路。

举例,如果一个人肺气虚,按“虚则补其母”这一思路,则需要补脾土,入脾土的药需要是色黄味甘的药,所以人参就能补肺气。再比如一个人脾气过旺(不考虑他脏影响)按“实则泻其子”这一思路,则需要泄肺金,泄肺金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直接泄肺金,入肺的药需要色白味辛,所以可以选择用石膏泄肺金,第二种是泄大肠(因为肺与大肠为表里)、第三种是补心火(火能制金),由于是举例,这两种这里先不做解释。

如果仅仅靠药物的色和味去入药治病,久而久之会发现这种入药方法有时候管用,有时候又不管用甚至有副作用,所以就得进阶到药物的“性”上,“性”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分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药物的“色”“味”“性”三者结合,就是很久以前传统中医的第三等级用药思路。

如果用第二等级的“色”和“味”入药的思路,则需要选用的药的性以平性为主,兼温凉之性,如果用了寒或热性的药,有时就会出现副作用的问题,这也是现今部分中医不用大寒大热的所谓的“虎狼之药”的原因。

当用药有了“色味性”三者结合的思路,那对疾病的认识也就出现了“阴阳”观念,因为身体五脏六腑有阴有阳,五脏有阴有阳,五脏本身也有阴阳,所以在入药时就要考虑到疾病本身的阴阳。

举例说明,一个人久咳嗽不已,诊断出肺问题,抛开别的因素不讲,单纯以简单入药来说,首选就是色白味辛之药,假设患者咳嗽有黄痰,黄痰说明内有热,所以用药时就得在色白味辛的基础上再添加一项“凉”性,但假如医生翻遍了药箱找不到一味色白味辛性凉的中药,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出现了中药的配伍,我们可以用两味或者三味合起来创造出一味“色白味辛性凉”的中药。例如麻黄和麦冬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味“色白味辛性凉”的药。

这两味药如何配剂量呢?首先要想,色白入肺、味辛入肺,所以第一步是要麻黄和麦冬等量,其次要将“性凉”加进去,麻黄和麦冬两味药里麦冬为性凉之药,所以在第一步的麻黄麦冬的剂量相等的基础上增加麦冬的剂量,这就出现了一个麦冬为君药麻黄为臣药的处方,看似是两味药,其实是为了创造一味“色白味辛性凉”药而已。

好了,本章到这里就结束吧,下一章继续本草的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