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规划的建筑以坚固耐用为主,房子最高不超过五层,主要还是单层和双层居多,人口密度没有那么大,太高的建筑工艺复杂,反而更浪费时间。
最先建成的是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用来运动的大校场,其次是工坊区,住宅区,休闲区。
随着一栋栋建筑不断落成投入使用,原先一片荒山野岭之地,一座奇特的市镇逐渐成型。
从原先的一万亩地向周围拓展,已经发展到三万亩,土地都在曾凡名下,他的假身份用的是真名字,这块地方上的一切土地和产业都属于他,那些工人名义上都是他的奴仆。
当然,那也只是名义,组织架构上更类似于后世的公社制度,所有物资统一储存保管,使用和分配方面也有严格的制度,人员增加建筑规模扩大,曾凡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后来的很多人已经很难见到他了。
看到整个书院运行步入正轨,该做的都做差不多了,曾凡就完全脱离,所有事务让他们根据规则自行处理。
书院的教学区,工坊区,住宅区都有固定的食堂,所有人员凭身份牌就餐,主要有普通、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学员、工人、外来人员都分三级,不同等级餐食标准不一样,全部免费供应,浪费将受到严厉处罚。
建筑功能区域分明,曾凡并没有设计围墙,而是组织学生和工人轮流执勤,全天候都有执勤的人员巡逻,维持秩序和确保安全。
整片区域都在曾凡的感应范围之内,他的暗中干预下逮过几批人,严厉处罚过后,这里的秩序正式确立起来,没有人再敢轻易违反,大家都形成习惯后,就变得秩序井然了,每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都感觉不可思议。
曾凡设计这里规则制度的基础就是集体主义,维持住书院这个大集体稳定,大家都能好过,如果谁起了私心,破坏集体稳定,那就是大家共同的敌人。
洛西书院的常住人口从起初的几百人扩展到几千人,随后每年增加都要增加一两万,到正光四年的时候,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五万人,主要来自洛阳周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
这里产出的瓷器基本上垄断了北方市场,在南梁也非常受欢迎,纸张和书籍相比过去成本大幅度降低,质量提高许多,也非常受欢迎,只是识字的人太少,受众有限,没有瓷器利润高。
此外,面向普通人的铁质农具,曾凡改良的种子也缓慢向周边地区扩散,影响力还没有发挥出来,长远的作用会更大。
曾凡带来的影响主要波及洛阳周边,历史的走向几乎没有改变。
正光四年冬月,怀荒镇农民怨恨镇将于景不发粮廪,杀于景造反。
随后,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然后率兵南下,又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攻怀朔。
高平镇民赫连恩等造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响应破六韩拔陵,在历史上造成深远影响的六镇起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