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损耗就被称为“火耗”,它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
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了。
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并且“火耗”不断加重: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
偏僻的州县更甚,因为赋税少,火耗数倍于正赋。
虽然顺治、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也就默认了。
当然这也跟清初官员俸禄低有关,“火耗”起到了补贴俸禄的作用,但不能否认的是“火耗”成为地方官员贪腐的重要来源。
“火耗”的不断加重引起百姓反对,自然是不利于长治久安的,为此,近年来朝中不断有大臣上书要求把“火耗”规范化征收与使用,但是万岁爷对此一直不置可否。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执行多年的“火耗”政策一旦变革,那势必动摇绝大多数官员的利益,这自然是不利于朝廷稳固的,也对万岁爷“宽仁”的贤名有影响。
黄知县无疑就是坚决反对“火耗”政策变革的。
他也无疑是坚定拥护万岁爷,高呼万岁英明仁慈的。
所以对于彭大人,黄知县是到死都不能理解。
不想发财,那当官是为了什么?
别提什么忠君爱国报效朝廷,吃的都是五谷杂粮拉的都是臭气熏天,谁又真的比谁高贵呢?
沽名钓誉罢了。
彭公做父母官的经验显然不适用于黄知县。
黄知县的为官经验说起来还挺传统——
自古官匪不分家嘛。
很多事儿衙门不好出面,就得有人出面,所以养个杜家这样的地头蛇就很有必要,就像人总要养条看门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