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张平安以前在鄂州府学时就听同窗们说过卖身葬父的事情,不过多是女子,男子极少,自己到人市往头上插根草标就行了,根本不会像电视上演的那样把父母尸骸拖到集市上,这是对逝去之人的大不敬。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古代为什么有“卖身葬父”的现象,自己挖个坑埋一下不行吗?
其实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就是根本做不到想埋就埋,因为你需要有一块地,没钱没土地,亲人真的是死后都没有葬身之地的,比如朱元璋和董永,就都曾穷到卖身葬父这地步。
第二就是古代社会重视孝道,父母生前要好生赡养,百年之后也要好生安葬,否则你就是不孝,不孝不但会被世俗社会的道德所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很多底层穷苦百姓甚至会因为办丧事而一夜赤贫。
因此这时候的人对卖身葬父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了。
到了临安倒是见的少了,毕竟一路逃难过来,年纪大的的多数早就死在半路了。
张平安也不是个傻的,更不会同情心泛滥。
他看这小孩儿穿得布料虽差,却还算干净,身上也没什么异味,露出来的脖颈处也不是很脏,但手上脸上却很粗糙,明显是平日做惯了活儿的,说话也没什么很重的口音,应该是在临安生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且有固定住所。
仔细打量完后,张平安肃声道:“你先撒手,否则我就让下人去报官了!”
小孩儿犹豫一会儿这才慢慢松开手,抹着眼泪祈求道:“公子,求你千万别报官啊!”
“这来往行人如此之多,你怎的就单单抓着我不放?你认识我?”张平安低头问道。
“不,不认识,我就是看公子你面善,所以试试”,小孩儿道。
“哦?那你看走眼了,我可不善良”,张平安淡淡道,说完就要抬腿走进书肆。
小孩儿连忙跟上,又要哭着抱大腿。
张平安赶紧后退一步,沉声道:“再问一遍,你到底认不认识我?”
“认…认识”,小孩儿带着哭腔道,鼻涕泡都出来了,这次改了口。
呵,他就知道,哪有这么巧的事儿!
“谁让你来的?”张平安冷声问道。
小孩儿抹着眼泪哭道:“没人让我来,是我自己过来的!我家住城南,太穷了,我爹又生着病,所以我平日会到各家去讨饭,在城南时我就认识公子了,前几日听城南的邻居说咱们城南出了个举人老爷,现在搬到城东去了,还说公子家要办流水席,可大方,我就在那日混进去吃了席面,吃的比过年好多了,我很羡慕,也是真觉得公子是大好人,心善,现在我爹不在了,我愿意卖身进府里,只要能帮我安葬我爹就行,我什么活儿都能干!”
“有这么巧?”张平安心中存疑,“刚好你爹今天就去世了,刚好你就在书肆门口碰到我了?”
“不不不,我是想着能读书的人家就没有穷人,大部分读书人也心善,我是特意到书肆门口等着的,这个不是巧合”,小孩儿连忙摆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