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烽火大宋,悲豪杰青史蒙尘;和和歧途,赞剑神赤胆寻途

桑晓继续说道:“师兄,师父说过的,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凭借坚决斗争去争取和平,和平才能稳固存续;妥协退让来祈求和平,和平终究会消失不见。

只可惜啊,宋太祖终究是心慈手软了几分,缺了那等决绝的雷霆手段。倘若他能有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果敢英断,早早识破隐患,根除赵光义一党,又何至于落得那般凄惨下场。他的儿子以及他的三弟也不会死。

再说那赵光义,本来就不擅长军事作战,却妄图掌控军权。为在军中迅速立威,全然不顾实际,一味急功近利,像他哥哥赵匡胤一样亲征河北。结果呢?战事一败涂地,屡战屡挫。想当初,后周郭威、柴荣两代雄主励精图治,太祖赵匡胤接续奋进,耗费无数心血才锤炼出那支威震四方的无敌禁军,却几乎被赵光义在河北之地挥霍殆尽。经此重创,大宋元气大伤,自此失去鲸吞四海、一统华夏的绝佳契机,徒留后世喟叹,令人扼腕不已啊!”

“够了,所以你想说什么?”

柴无畏狠狠地盯着桑晓道。

“师兄,我只是想告诉你,如今掌权的大宋官家,不值得信任。不管是杀兄辱嫂、河北兵败的赵光义,还是以金钱买和平的赵恒,他们都不足以信任。至于以后的大宋皇帝?那也是赵光义的子孙,大概率也是个只会玩弄权术的软弱无能之辈。

师兄,劝你离大宋朝廷远一点,不要做大宋朝的武将。赵光义和赵恒所建立起来的秩序是一个畸形的秩序,于文人墨客而言,自是吟诗弄赋、高谈阔论的极乐净土,他们平步青云,尽享荣华;可于咱普通百姓和浴血奋战的武将群体来讲,却无异于阿鼻地狱。多少武将,拼死拼活立下赫赫战功,换来的竟是莫须有的冤屈,含冤受戮;而那些尚未建功之人,亦要遭受冷眼、唾弃,被人肆意鄙夷,在这世间难有立足之地。

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吟诗作赋了,考文状元了,哪里还有人想开疆拓土,征战疆场呢?这般不公不义,长此以往,战将凋零,军队的战斗力必然下降。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皇帝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让自己的军队丧失战力。这样下去,那高高在上的大宋官家,迟早会沦为阶下囚,受尽屈辱,落得个悲惨收场。”

桑晓的这番推测不是没有道理,别的不说,就说杨延昭。仅仅是因为在澶渊之战的时候,没有听从指挥,擅自进入辽境,杀进后方,就受尽贬低,一生不得重用。是,我承认,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杨延昭确实没有听从大宋皇帝赵恒的指挥。但那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呢?那是在辽国军队已经攻入宋朝境内,烧杀抢掠,还有屠城的情况下。在敌人犯下屠杀老百姓的惨剧的时候,杨延昭这样做有错么?我很不理解。即便是有错,那功过相抵也行吧。可是赵恒以及他身边的文臣偏偏就不,几乎没有人为杨延昭说一句好话,以至于他后来病死在边疆,朝廷连一个慰问的人都没有。作为军区总司令的杨延昭,难道不值得大宋官家发一篇悼念的文章么?可是真的就没有,他们冷漠的就好像没有这个人一样。

再看看后面,北宋仁宗皇帝时期的狄青,文臣的三言两语,本来任枢密使三军统帅的狄青直接被贬回老家,还派人盯着,不到一年就死了。

南宋的岳飞,这也都是大家知道的,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在风波亭。

还有其他名将,曹玮,曹斌,韩世忠等等,有哪一个有好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