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宗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执政期间,为保障新法顺利推行,将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新法的旧党成员大部分排挤出朝廷。理宗去世后,十岁的英宗即位,年号“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一直不赞成新法,于是司马光等旧党重返朝廷,开始了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的活动。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内部因政见、学术思想不一而分化为以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河北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为首的“朔党”。各党之间势同水火,相互争吵攻击,使得党争愈演愈烈。
元佑八年高氏病逝,英宗亲政,年轻的皇帝早对高太后不满,决定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要继承理宗的遗志,推行新法。他重新起用变法的章惇、蔡卞、曾布等人,恢复新法。同时,将旧党主要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贬官流放,将韩维等三十人贬官,已去世的司马光、吕公着等人甚至被毁墓来追加惩罚。朝廷把元佑时期打击变法派的人称为“元佑党人”,定“元佑党籍”七十三人。
政和七年,英宗病逝,常佶即位,但大权在向太后手中。向太后是守旧派,变法派章惇、蔡卞、蔡京等人因此先后被贬,旧党成员又陆续回到朝廷。当年七月,常佶亲政,他在曾布的鼓动下决意继承理宗、英宗的变法事业,任用蔡京为相继续变法。
为了打击反对者,蔡京先把元佑和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司马光、文彦博、吕公着等一百二十人定为“奸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文德殿门口。接着又划分所谓“正等”和“邪等”,把自己的党羽列为“正等”,异己列入“邪等”。去年,蔡京又把他定的“奸党”、“邪等”名单删除一部分后,定为“元佑党籍”,以司马光为首共三百零九人,其中除了旧党官员,也有章惇、曾布等变法派。然后他请皇帝亲自书写,刻石立在文德殿东墙,再由他本人抄写,令地方各州、府刻石立碑,昭示天下。
而李格非正是苏轼的学生,有深厚的师生之谊。
凡此种种,大抵便宣判了其“前程可期”。好在,前后二位王氏夫人对其助益良多,岳家底子厚来头硬,一个是状元、检校太师、安武军和彰德军节度使,一个执掌朝政十六载、时称“三旨相公”。余荫深深,倒是护得住他。
是以,十五载时光荏苒,他能升至侍讲学士,属实不易。
这其中与他好友资哲亦有干系,正是清溪先生在掌院任上力排众议荐举其升迁,否则……呵呵。
又譬如他这外派为江西乡试主考官,亦是资哲与辛弃疾力荐使然。资、辛二人再度出山,这点面子还是有的嘛。
冯过并不晓得此中关节利害,只昨日方知晓今科乡试主考官是李格非,诶,李清照的父亲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