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做好万全的安排,与一众清客将一块钢材吊上马上,满怀期待踏上了回京之路。
数日后,贾政一行人马终于抵达京城。甫一进城,詹光、单聘仁等人便迫不及待,赶回贾府报信。贾政则径直前往皇宫,向皇帝汇报这次炼钢的详细情况。
贾瑛收到消息,便立刻来到贾政院里,找到詹光等人,详细询问了炼铁过程和产量信息,心中又有了计较。
等贾政回府,随之而来的,就是封赏的圣旨,因炼钢有功,皇帝升了他为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
贾政最开始被是被太上皇赐官工部主事,只是个八品小官,熬了十几年无功无过升了员外郎,如今升到一司主官,正五品郎中。
顶头还有正二品的尚书和正三品的左右侍郎,也算看到了希望,原着中贾政还得再过几年,等元春封了妃,才升了学政,出京镀金。
工部都水清吏司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各类工程建设,可能正是因为上报水泥和钢铁技术,皇帝才升贾政到这个司,正好负责实施道路桥梁河堤等工程修建。
贾瑛注意到圣旨里说的是炼钢有功升官,没有提到上报水泥配方和炼钢工艺的事,心里有所猜测,暂且不提。
炼钢有了产出,贾瑛又冒出来使用钢筋混凝土修建湖坝的想法,虽然现在的技术炼成的钢筋质量一般,但怎么也比用竹子之类的东西做骨要好。
贾瑛便撺掇起贾政,上折子建议,从山西炼钢厂炼制钢筋,以钢筋为骨,水泥沙石为肉,试验筑造堤坝,为以后修筑河堤做技术积累。
果不其然,皇帝直接同意,内阁和六部尚书也都乐见其成。
皇帝刚接位没几年,雄心壮志尚未磨灭,而内阁阁臣和六部尚书官职也已经到顶,现在他们更想要的,便是青史留名。
北方黄河每几年就决一次口,而南方也是水网密布,一场暴雨就有灾情,若钢筋混凝土效果卓着,接下来修筑河堤自然跑不了。
若是能彻底解决水患,他们这些人的名字,肯定能在史书上留一笔。
况且,水泥技术也少不了他们的这些顶级官僚的,水泥使用的地方越多,需求量越大,他们赚的银子也就越多,
当他们的利益达成一致的时候,就会有某种称之为“政策”的东西出现。
获得了朝廷的同意,贾瑛的围谷筑坝建湖,直接成了小型试点,山西炼钢厂为他提供钢材,京城里的勋贵为他提供水泥,工部派出官员和工程队施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政那些清客相公,在跑到城西庄子指导庄园建设时,看到堤坝建设情况,之前还认为贾瑛是异想天开,现在也不得不感慨,宝二爷果然是气运逆天,凡事都有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