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反方三辩蔡泽,请继续。”主持人插播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岂是心虚作态乎?”蔡泽针锋相对道,“再言孙子之庙算说,庙堂决算的基础在于国家综合国力,疆域、法度、邦交、武备诸多条件秦赵对比,敢问苏代先生赵可胜乎?”
“兵战不及国战,老夫也是如此以为,秦军远征在辎重消耗上皆数倍与赵,一旦转变为持久战,那秦赵胜负之结果可显而见,论国力赵国确实不如秦国,但论消耗,怕是孝公攒下的基业也会挥之一尽。代以为秦在速战,赵在缓图。”
“彩,秦在速战,赵在缓图。”主持人鸣锣称赞道。
“哈哈,只怕苏代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蔡泽品了口茶,继续说道,“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一者为耕,一者为战,动员全国耕战为荣。经惠文王武王及秦王稷三王经营,怕是所储之粮已远超六国之数,赵国则不然,三家分晋之前,赵简子时期,便进行了扩大亩制、减轻赋税以刺激农业生产的改革,赵国的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重视深耕、中锄、积肥、施肥等技术,凭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等地优势开展农业本是顺理成章。然武灵王胡服骑射发展骑兵,弃田生草,废耕为牧。赵国的粮食储备一年不如一年,加之连年征战,北吞中山,南欺韩魏,西战秦国,东出燕齐,可谓无所不战。以致国府匮乏,粮仓告罄,敢问先生何以缓图也?”
“彩,有理有据,鞭策入里!”
“即是论战,老夫奉陪。”苏代不为所动,波澜不惊道,“阁下可知咸阳运往长平之粮秣用时几日,消耗几许?邯郸运往长平之粮秣用时几日,消耗又几许乎?”
“还请先生明示!”
“咸阳至长平之路程为邯郸至长平三倍之多,消耗岂只是三倍与赵乎?二十万士卒消耗更是天文数字,长平之战将是旷日持久之消耗战,战,赵或胜或平或败,守,秦绝无胜之可能。秦国久战于长平无异于狂悖国道兴衰,博弈民生存亡,于秦于赵,于国于民,皆是逆天倒行。”
“彩!”
“苏代先生还是断章取义,管中窥豹。两强对决岂可仅凭久战无粮定成败,况且秦国尚有关中千里沃野,后得巴蜀之地,将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收入囊中,经都江堰改善已是实至名归的大粮仓,如何会如此消极表示秦粮不济呢?最终谁能坚持到最后还另当别论。”
“秦王年迈昏庸,攻伐无道!”
“赵王年幼无知,不知深浅!”
“赵国铁骑横扫中山胡林楼烦,北地无不望风而逃,民心归向,实至名归。先后成就肥义廉颇蔺相如赵胜赵奢等诸多名臣名将,民风彪悍,慷慨激昂。”
“秦国锐士横扫韩赵魏楚,灭义渠,取巴蜀,山东无不谈秦色变,剑戈所指,尽收秦地。更有商鞅张仪范睢白起王龁等镇国支柱,赳赳老秦,共赴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