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宁野决定帮忙献策,苏轼当即喜出望外,“还请宁校长赐教。”
“赐教谈不上,纯属讨论,大家可以互相启发。”
宁野照例把小白板取来,用马克笔在上面写上大大的“土改”两个字。
在北宋要搞土改,难度不小。
毕竟,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官僚集团多出身地主阶层,改革私田等于自断统治支柱,想让他们同意搞土改,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北宋中期官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0%(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若仅以官田承包给无地农民,覆盖人群有限,难以解决土地兼并导致的流民问题。
哦,对了,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大家别忘了。
熙宁七年,天大旱,久不雨。
郑侠进《流民图》,王安石因此罢相。
所以,这个时候,赵顼他们还面临因为旱灾产生的大量流民问题。
“所以说,如果赵哥真想学土改,解决流民问题和土地改革试点,可以一体两面地进行。”
本来呢,流民问题其实赵顼也挺烦恼的。
只是,在他看来,那是很琐碎的朝政问题,他想把提问机会放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变法上,所以也就没有让苏轼问宁野。
“那宁校长有何高见?”
听到宁野竟然还有一箭双雕之法,苏轼当即喜笑颜开。
“我的建议是,以工代赈,开设特区。”
宁野在白板上写下这八个字,然后顿了顿,似乎在等大家的反应。
古代其实就已经有以工代赈了。
秦朝虽然暂无确切的史料证明这一点,但汉朝和北宋还是有不少案例的。
先说汉朝。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王莽时期曾“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组织大量流民和贫民参与治理黄河等水利工程,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和生活物资,可以视为以工代赈。
北宋就更多了。
其一,范仲淹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