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紧迫,他将三篇文章按照一三二的顺序依次排开。
第一篇,《必也使无讼乎》……出自《大学》。
第三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出自《中庸》。
第二篇,《为政以德》……出自《论语》。
好家伙,三题考了三本书,不带重样的。
第一篇的《必也使无讼乎》全句是……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题取全章最后一句,但这题也出现在《论语·颜渊》中。
孔子曾为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官,他的事项提倡德教,所以有【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观点。
朱熹对这句的注释是“盖我之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
意思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儒家的那老一套,只要搞懂了圣人的那一套德教的哲学思路,那这种题目手到擒来。
徐鹤直接在稿纸上破题道:“讼有不待听而自服者,为政者实使之然也。”
什么意思?
有不用审理又能让老百姓顺服的时候,这其实都是当政者的政策使它实现的。
写完后,徐鹤对自己的破题十分满意。
所谓“国虽治不能去刑,主虽贤不能废法”,法律是一个社会的绝对必要,同时,国家的法律应该广泛宣传,让老百姓知法懂法,这样君子怀刑,小人畏法。
人民就不会因为缺乏法律意识而生事端了。
徐鹤的破题,解释起来,可能在后世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当今这个法治不健全的社会,是很有实用性,很振聋发聩的。
通过三日前跟主考顾守元的接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鹤发现这个人处理事情很有手段,且谨小慎微,这是典型的法制型人格。
所以徐鹤开篇就阐明,想要路不拾遗,那就要搞法律建设。
这是顾守元这种类型的文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