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缺点就是,察举制举孝廉最后还是要走上废除,这是杨家不满意的地方。
杨修的话还未说完,缓缓的继续道:
“父亲从明日开始,筹措资金工匠,在弘农轰轰烈烈的办弘农学院,规格可效仿稷下学宫,以经学圣典为噱头,招揽天下才子入学,收取学费千钱。”
“何解?”杨彪很是奇怪,各家的藏书都是宝贝,谁家拥有一卷,哪怕家道中落,依旧能混迹在达官显贵中,卖弄文骚。
什么千钱学费他根本不在乎。
杨修比杨彪考虑的更远,微笑道:“千钱用于区分平民士人,对士人价格不高,等同于施恩。儿虽不知科举为何物,但张昭最近动作人尽皆知。科举制颁布,必需贤才考试,弘农学院年年参加科举,父亲为师,假以时日桃李天下,门生故吏,皆承授学之恩。”
杨彪倒吸一口凉气。
真的会有一天,杨家会如曾经的袁家一样强盛?
但片刻后,他就冷静下来。
“没那么简单,杨家这么做了,其他人难道就不会效仿?”
“那父亲就更要做了,不然步步落后,半点好处未占。”
杨彪无言以对,左右思索,咬牙道:“若是司隶州郡科举能定在弘农,那值得一拼,还有,天子弃用举孝廉,光禄勋之职形同虚设,杨家付出太多,青黄不接,朝廷只剩你我父子,必须使光禄勋与科举关联上。”
不管是出题,还是举人的分配、职位安排,至少要沾点边。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张昭、戏志才、满宠那几人忙里忙外,没他们半点事。
杨家原本还有几位族老九卿,被太后一锅端掉,双方做了个无声的交易,有杨修在,至少未来五六十年杨家不会出问题。
现在杨修被边缘化,杨彪开始处处小心,他生怕自己哪里惹到事,哪怕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
一旦他这个太尉出了问题,杨家就要龟缩到弘农去了,后代人若是不给力,会如同曾经显赫一时的诸葛氏一般,销声灭迹。
杨彪越是心急的事,杨修就越不着急。
“此事不能再提。”
“为何?”
“天子的心思,儿已揣测的一清二楚,越要之物就越不给,反而表现出慷慨赴死之决心,纵使天下人联名请死,天子也会全力保之。”
杨修说完,又做出总结,“别管身后事,闷头向前冲。”
杨彪深吸口气,“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