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避开了小西天,愉快地上路了。

走了约一个月的路程,正是春深花放的时候,看到几处园林都绿叶暗沉,一阵风雨过后又是黄昏。

唐僧勒住马说道:

“徒弟啊,天色晚了,往哪条路上找住宿的地方呢?”

孙悟空笑着说道:

“师父放心,如果没有借宿的地方,我们三人都有些本事,叫八戒砍草,沙和尚扳松,我老孙会做木匠,就在这路上搭个草棚,住个一年左右也没问题,您着急什么!”

八戒说道:

“哥呀,这个地方,哪能住啊!满山都是虎豹狼虫,遍地都是妖魔鬼怪。”

“白天尚且难走,黑夜里怎么敢住宿?”

孙悟空说道:

“呆子!越来越没长进了!不是老孙吹牛,只要这条金箍棒握在手里,就算天塌下来,也撑得住!”

师徒们正在谈论,忽然看到一座山庄不远。

孙悟空说道:

“好了!有住宿的地方了!”

唐僧问道:

“在哪里?”

孙悟空指着说道:

“那树丛里不是有人家?”

“我们去借宿一晚,明早再赶路。”

唐僧欣然催马,到庄门外下马。

只见那柴门紧闭,唐僧敲门说道:

“开门,开门。”

里面有一位老者,手拖藜杖,脚穿蒲鞋,头顶乌巾,身穿素服,开了门就问:

“是什么人在这里大声呼喊?”

唐僧合掌在胸前,躬身行礼道:

“老施主,贫僧是从东土前往西天取经的。”

“刚好到贵地,天色已晚特地来您府上借宿一晚,万望行个方便。”

老者说道:

“和尚,你要西行,去不得啊。”

“这里是小西天,要是到大西天,路途很远。”

“暂且不说前去艰难,就这个地方,已经很难过去了。”

唐僧问道:

“怎么难过去?”

老者用手指着说道:

“我这个村庄往西三十多里,有一条稀柿衕,山名七绝。”

唐僧说道:

“什么是七绝?”

老者说道:

“这山路有八百里,满山都是柿子果。”

“古人说柿子树有七绝:

一是延年益寿,

二是树荫浓密,

三是没有鸟巢,

四是没有虫子,

五是霜叶可供观赏,

六是果实丰硕,

七是枝叶肥大,

所以叫七绝山。”

“我这里地方宽广人稀少,那深山自古以来没人走到过。”

“每年家里熟透的柿子落在路上,把一条夹石胡同,都填满了;

又被雨露雪霜,经过发霉过夏天,变成一路的污秽。”

“这里的人家,俗称稀屎衕。”

“只要刮西风,就有一股恶臭,就是掏厕所也不像这般恶臭。”

“如今正逢春深,东南风大作,所以还没闻到。”

唐僧心中烦闷不说话。

孙悟空忍不住,大声叫道:

“你这老头太不通情理!”

“我们远道而来借宿,你就说出这么多话来吓人!”

“要是你家地方窄没地方睡,我们在这树下蹲一蹲,也就过了这一晚,为什么这般啰嗦?”

那老者见了他相貌丑陋,就也闭上嘴,惊惊乍乍的,硬着胆子,喝了一声,用藜杖指着说道:

“你这家伙,骨瘦如柴的脸,磕额头,塌鼻子,凹脸颊,毛眼毛睛,痨病鬼,不知高低,尖着个嘴,敢来冲撞我老人家!”

孙悟空赔笑着说道:

“老官儿,你原来有眼无珠,不认识我这痨病鬼哩!”

“相法上说容貌古怪,石头里有美玉藏着。”

“你要是以貌取人,就全错了,我虽然丑但丑得有本事。”

老者说道:

“你是哪里人?姓什么叫什么?有什么本事?”

孙悟空笑着说道:

祖居东胜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

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

也能搅海降龙母,善会担山赶日头;

缚怪擒魔称第一,移星换斗鬼神愁。

偷天转地英名大,我是变化无穷美石猴!”

~~~~

“我祖籍在东胜神洲,在花果山前从小修炼。”

“拜灵台方寸祖师为师,学成的武艺很周全。”

“也能搅海降龙母,善于担山赶太阳;降妖捉魔数第一,移星换斗让鬼神发愁。”

“偷天转地英名大,我是变化无穷美石猴!”

老者听了这话,转怒为喜,躬身便教:

“请进入寒舍安置。”

于是,师徒四人牵着马挑着担一起进去,只见那荆棘针刺,铺设在两边;

二层门是砖石垒的墙壁,又是荆棘覆盖,往里才是三间瓦房。

老者便拉过椅子请他们坐下等待上茶,又叫准备饭菜。

不久,搬过桌子,摆着许多面筋、豆腐、芋苗、萝卜、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师徒们饱餐一顿。

吃完后,八戒拉过行者到背后说道:

“师兄,这老头起初不肯留我们住宿,现在却准备这么丰盛的斋饭,为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行者说道:

“这些能值多少钱!”

“到明天,还要他送我们十果十菜呢!”

八戒说道:

“不知羞!凭你那几句大话,哄他一顿饭吃了,明天却要跑,他又怎么会管待送你?”

行者说道:

“别忙,我自有办法。”

不多时,渐渐到了黄昏,老者又叫点灯。

行者躬身问道:

“公公您贵姓?”

老者说道:

“姓李。”

行者说道:

“这地方想必就是李家庄?”

老者说道:

“不是,这里叫做驼罗庄,共有五百多户人家居住。”

“别的姓很多,只有我姓李。”

行者说道:

“李施主,府上有什么好意,赐给我们丰盛的斋饭?”

那老者起身说道:

“刚听到你说会捉拿妖怪,我这里却有个妖怪,劳烦你替我们捉拿,自有重谢。”

行者就朝上作揖道:

“承蒙您照顾了!”

八戒说道:

“你看他惹事!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没这么亲热,预先就作揖!”

行者说道:

“贤弟,你不知道,我作揖就是下了定金,他就不会再去请别人了。”

唐僧听了说道:

“这猴子凡事都要自作主张,倘若那妖怪神通广大,你拿不住他,可不是我出家人说谎吗?”

行者笑道:

“师父别责怪,等我再问问看。”

那老者说道:

“还问什么?”

行者说道:

“您这地方,地势平坦,又有许多人家居住,更不是偏僻之地,有什么妖精,敢到您这大户人家?”

老者说道:

“实不相瞒,我这里一直安宁。”

“只是这三年六月间,忽然一阵风起,那时人家正忙,打麦的在场上,插秧的在田里,都着了慌,只说是天气变了。”

“谁知风过之后,有个妖精把人家放牧的牛马吃了,猪羊吃了,见鸡鹅整个咽下去,遇到男女活着吞掉。”

“自从那次,这两年常来伤害。”

“长老啊,您若有手段,抓住他,扫清此地,我们一定重谢,不敢怠慢。”

行者说道:

“这个倒是难抓。”

八戒说道:

“真是难抓,难抓!我们是云游的和尚,借宿一晚,明天就走,拿什么妖精!”

老者说道:

“你原来是骗饭吃的和尚!”

“刚见面时夸口,说会移星换斗,降妖捉怪,一说起这事,就推说难抓!”

行者说道:

“老头,妖精好抓。”

“只是您这地方的人不齐心,所以难抓。”

老者说道:

“怎么看出人心不齐?”

行者说道:

“妖精骚扰了三年,也不知伤害了多少生灵。”

“我想着每家只出银子一两,五百家能凑五百两银子,不管到哪里,也能找一个法师把妖抓住,怎么就甘愿受他三年折磨?”

老者说道:

“要说花钱,真让人羞愧!”

“我们哪家不花费三五两银子!”

“前年打听到山南边有个和尚,请他来这里捉妖,没有成功。”

行者问道:

“那和尚是怎么被捉去的?”

老者回答:

“那个僧伽,披领袈裟。

先谈《孔雀》,后念《法华》。

香焚炉内,手把铃拿。

正然念处,惊动妖邪。

风生云起,径至庄家。

僧和怪斗,其实堪夸:

一递一拳捣,一递一把抓。

和尚还相应,相应没头发。

须臾妖怪胜,径直返烟霞。

原来晒干疤。

我等近前看,光头打的似个烂西瓜!”

~~~~

“那个和尚,身披袈裟。”

“先讲《孔雀经》,后诵《法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