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各位停一停,我师兄可不像我任凭你们戏弄,他可是个厉害认真的人。”

“你们见了,要行个大礼,叫他声孙老爷,他就会搭理。”

“不然啊,他就变脸,这事可就办不成了。”

众太监校尉都说:

“你师兄要是真有手段,医好国王,他也该有一半江山,我们理应下拜。”

那些闲杂人都在门外喧哗,八戒领着一行太监校尉,径直进入馆中,只听见行者与沙僧在客房里正说着揭榜的事嬉笑呢。

八戒上前扯住乱嚷道:

“你可真行!哄我去买素面、烧饼、馍馍给我吃,原来都是空话!”

“又弄旋风,揭了什么皇榜,悄悄揣在我怀里,拿我充胖!这还算兄弟!”

行者笑道:

“你这呆子,想必是走错路,走到别处去了。”

“我过了鼓楼,买了调料,急忙回来找你不见,我就先来了,在哪里揭什么皇榜?”

八戒说:

“现在看榜的官员在这里。”

话还没说完,只见那几个太监校尉朝上行礼说:

“孙老爷,今日我王有缘,上天派老爷下降,必定能大展医术,稍微施展本领,治好我王的病,江山有份,社稷平分。”

行者闻言,严肃起来,接过八戒的榜文,对众人说:

“你们想必是看榜的官吗?”

太监叩头说:

“我们是司礼监的内臣。这几个是锦衣校尉。”

行者说道:

“这招医榜,确实是我揭的,所以派我师弟来引见。”

“既然你家国王有病,常言道,药不能主动去卖,病却得主动去求医。”

“你去让那国王亲自来请我,我有手到病除的本领。”

太监听了,无不惊讶,校尉说:

“口出大话,必定有本事。我们留一半在这里恭敬地请,另一半入朝启奏。”

当即分了四个太监,六个校尉,不等宣召,直接入朝在台阶上奏道:

“主公大喜!”

那国王正和三藏吃完饭闲谈,忽然听到这个奏报,问道:

“喜从何来?”

太监奏道:

“我们早就领了招医的皇榜,在鼓楼下张挂,有东土大唐远道而来取经的一位圣僧孙长老揭了,现在在会同馆内,要大王亲自去请他,他有手到病除的本领,所以特地来启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国王听了满心欢喜,就问唐僧道:

“法师有几个高徒?”

三藏合掌回答说:

“贫僧有三个顽皮的徒弟。”

国王问:

“哪一位高徒善于治病?”

三藏说:

“实在不敢瞒陛下,我的那些徒弟都是山野庸才,只会挑包背马,沿着山涧寻找水流,带领贫僧登山翻岭,或者到险峻的地方,可以降妖捉怪,捉虎降龙而已,没有一个懂得药性的。”

国王说:

“法师何必太谦虚?”

“朕今日登殿,有幸遇到法师来朝,真是天赐的缘分。”

“高徒既然不懂医,他怎么肯揭我的榜文,让寡人亲自去迎接?”

“肯定有医治国君疾病的能力。”

下令:

“文武众卿,寡人身体虚弱力气不足,不敢乘坐车辇;你们可以替寡人,都到朝外,诚恳地邀请孙长老为朕看病。”

“你们见到他,千万不可轻慢,称他为神僧孙长老,都要以君臣之礼相见。”

那些大臣领旨,和看榜的太监、校尉直接到会同馆,排好队参拜。

吓得那八戒躲在厢房,沙僧闪在墙壁下面。

那大圣,看他坐在当中端正不动,八戒暗地里怨恨道:

“这猴子真是要折煞人了!”

“怎么这么多官员礼拜,他也不还礼,也不站起来!”

不多时,礼拜完毕,分班启奏道:

“启告神僧孙长老,我们都是朱紫国王的臣子,今天奉国王旨意,恭敬地以洁净之礼邀请神僧,入朝看病。”

行者这才站起身来对众人说:

“你们的国王怎么不来?”

众臣说:

“我们国王身体虚弱力气不足,不敢乘坐车辇,特地命令我们代替国君行礼,拜请神僧。”

行者说:

“既然这样说,各位请先走,我随后就到。”

众臣各自依照品级跟从,成队而走。

行者整理衣服起身,八戒说:

“哥哥,千万不要牵扯出我们来。”

行者说:

“我不牵扯你们,只要你们两个替我收药。”

沙僧说:

“收什么药?”

行者说:

“凡是有人送药来给我,照数收下,等我回来取用。”

二人答应着不再说话。

这行者就和众多官员,很快就到了。

众臣先走,报告给国王,国王高高卷起珠帘,露出龙睛凤目,张开金口御言问道:

“哪一位是神僧孙长老?”

行者向前走一步,厉声说:

“老孙就是。”

那国王听到声音凶狠,又看到相貌怪异,吓得战战兢兢,跌倒在龙床上。

慌得那女官宦官,急忙扶入宫中,说道:

“吓死寡人了!”

众官员都埋怨行者说:

“这和尚怎么这样粗鲁粗俗!”

“怎么敢擅自揭榜!”

行者听了笑着说道:

“各位错怪我了。”

“要是像这样慢吞吞的人,你们国王的病,就是一千年也不会好。”

众臣说道:

“人生能有多少阳寿?”

“还能活过一千年?”

行者说道:

“他现在是个病君,死了是个病鬼,再转世还是个病人,这不就是一千年也还不好?”

众臣愤怒地说道:

“你这和尚,太不懂礼节!”

“怎么敢这样满口胡说!”

行者笑着说:

“不是胡说,你们都听我说道:

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

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

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

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

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

医门的理法极其微妙玄奥,关键是心中要有灵活转变。”

“望闻问切这四件事,缺了一样就不周全:第一要望他的精神气色,是润泽干枯、胖瘦以及起居睡眠;第二要听他声音的清浊,听他真话还是胡言乱语;第三要问病因经历了几天,饮食如何、排便怎样;第四才切脉明白经络,脉象是浮是沉、是表是里是何状况。”

“我若不对他进行望闻问切,他的病这辈子别想能好。”

那两班文武官员中有太医院的官员,一听到这话,对众人称赞道:

“这和尚也说得有道理。”

“就算是神仙看病,也需要望闻问切,正符合神圣的医道功夫。”

众官要依照这话,让近侍传奏道:

“长老要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才可以诊断病症,对症用药。”

那国王睡在龙床上,声声呼唤道:

“让他走!寡人见不得生人面了!”

近侍的出宫来说道:

“那和尚,我王旨意,让你走,他见不得生人面哩。”

行者说道:

“要是见不得生人面啊,我会悬丝诊脉。”

众官暗自高兴道:

“悬丝诊脉,我们只是听说,不曾亲眼见过。再去奏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近侍的又入宫奏道:

“主公,那孙长老不见主公的面,他会悬丝诊脉。”

国王心中暗想道:

“寡人病了三年,未曾试过这个,宣他进来。”

近侍的急忙传出道:

“主公已允许他悬丝诊脉,快宣孙长老进宫诊断。”

行者就上了宝殿,唐僧迎着骂道:

“你这泼猴,害了我了!”

行者笑着说:

“好师父,我倒是给你长脸了,你反倒说我害你?”

三藏喝道:

“你跟我这几年,哪曾见你医好谁!”

“你连药性都不知道,医书也没读过,怎么大胆闯这个大祸!”

行者笑着说:

“师父,你原来不知道。”

“我有几个民间方子,能治大病,保证能医好他就是。”

“就算医死了,也只问个庸医误诊的罪名,也不该死,你怕什么!”

“不要紧,不要紧,你且坐下看我的诊脉道理如何。”

长老又说:

“你哪曾见过《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什么样的章句,怎样的注解,就这么胡说乱道,会什么悬丝诊脉!”

行者笑着说:

“我有金线在身,你没见过哩。”

随即伸手下去,从尾巴上拔了三根毫毛,捻了一把,叫声“变!”

就变成了三条丝线,每条各长二丈四尺,按照二十四节气,托在手里,对唐僧说:

“这不是我的金线?”

近侍宦官在旁边说:

“长老先别争论了,请入宫诊断去。”

行者告别了唐僧,跟着近侍入宫看病。

正是:

心有秘方能够治国,内藏妙诀注定长生。

究竟这次去不知道看出什么病来,用什么药品。且看下回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