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老欢喜得不行,就进入方丈室。
此时八戒也不叫嚷着要茶饭,也不吵闹,行者、沙僧个个稳重。
只因为道果修成,自然安静。
当晚就睡了。
第二天早上,太宗上朝,对群臣说道:
“朕想到御弟立下了不世之功,没有什么可以酬谢。”
“一夜没有睡着,随口说了几句俚俗的话,暂且表示谢意,但还没有写出来。”
叫道:
“中书官来,朕念给你,你一一写下来。”
其文是: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
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亘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古者,卜形卜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见常隐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移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禽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佛有经,能分大小之乘;
更有法,传讹邪正之术。
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慎敏,早悟三空之功;
长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使千古而传芳。
凝心内境,悲正潜灵;
栖虑玄门,多门讹谬。
思欲分条振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
乘危远迈,策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
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步;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欲达。
周游西宇,十有四年。
穷历异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三乘六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一藏百箧之文,波涛于海口。
爰自所历之国无涯,求取之经有数。
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译布中华,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郎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升坠之端,惟人自作。
譬之桂生高岭,凌云方得泫其叶;
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染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矧以人伦有识,宁不缘庆而成哉?
方冀真经传布,并日月而无穷;
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也欤!”
~~~~
“听说天地有形象,显示承载着万物生灵;
四季没有具体形状,暗中调节着寒暑变化。
因此观察天地,愚笨的人也能认识其端倪;
明白阴阳,贤能的人也难以穷尽其中的奥秘。
然而天地包含阴阳,容易被认识是因为有形象;
阴阳处于天地之间,难以探究是因为没有形状。
所以知道形象明显可以验证,即使愚笨也不会迷惑;
形状潜藏无法目睹,在聪明的人也会迷惑。
何况佛道崇尚虚无,驾驭幽深控制寂静。
广泛救济万物,管理十方世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施展威灵没有之上,抑制神力没有之下;
广大就弥漫于宇宙,细微就收摄于毫厘。
没有灭亡没有诞生,历经千劫而永恒;
若隐若现,运行百福而长久至今。
精妙的道凝聚玄妙,遵循它不知其边际;
佛法流淌深沉寂静,汲取它难以测其源头。
所以知道蠢蠢的凡夫,区区的庸鄙之人,投入其中的意旨趣味,能没有疑惑吗!
然而佛教的兴起,根基在西方。
在汉朝宫廷闪耀梦境,照耀东方而流传慈悲。
古代分形分迹的时候,言语未传播就已成就教化;
正当常见常隐的时代,民众敬仰德行而知道遵循。
等到隐匿真形,迁移跨越世代,金色面容掩盖光彩,不再映照三千世界的光芒;
美妙形象展开图画,空有四八之相。
于是精微之言广泛传播,拯救飞禽走兽于三途;
遗留的教诲远远宣扬,引导众生到达十地。
佛有经典,能区分大小乘,更有佛法,传播正误的法术。
我的僧人玄奘法师,是法门的领袖。
幼年心怀谨慎机敏,早就领悟三空的功德;
长大契合神清,先包含四忍的行为。
松风水月,不足以比其清雅华美;
仙露明珠,怎能比其明朗润泽!
所以凭借智慧通畅没有牵累,神妙预测没有显现。
超越六尘而出众,使千古流传美名。
凝聚心思在内境,悲哀正法的衰落;
栖息思虑在玄门,感慨深刻的文字有错误。
想要分条整理,扩展以前的听闻;
截断伪续接真,开启后来的学习。
因此翘心向往净土,佛法游历西域。
冒着危险远行,拄着拐杖独自出征。
积雪早晨飞舞,路途迷失方向;
惊沙傍晚扬起,天空外迷失天空。
万里山川,拨开烟霞而前进;
百重寒暑,踩着霜雨而前行。
看重劳累轻视,追求深刻想要到达。
周游西方,十四年。
走遍异国,寻求正教。
双林八水,体会味道餐风饮露;
鹿苑鹫峰,瞻仰奇异。
承接先圣的至理名言,接受上贤的真传教法。
探索深奥的法门,精通奥秘的学业。
三乘六律的道理,驰骋在心田;
一藏百箧的经文,如波涛在海口。
自从所经历的国家无边无际,求取的经文数量有限。
总共得到大乘的重要经文,共有三十五部,总计五千零四十八卷,翻译传播到中原,宣扬美好的事业。
引来慈悲的云彩从西方,灌注佛法的雨露在东方。
圣教缺失又重新完整,苍生有罪又重新得福。
湿润火宅的干燥火焰,共同拔出迷途之人;
明朗金水的昏沉波浪,一同到达彼岸。
由此可知恶因导致业力坠落,善缘促使上升。
上升坠落的关键,只在于人自己的作为。
比如桂花生在高山岭,云露才能滋润它的花;
莲出于绿波,飞尘不能沾染它的叶。
不是莲性本自洁净而桂质原本坚贞,实在是所依附的高,那么微小的事物不能拖累;
所凭借的纯净,那么污浊的类别不能沾染。
那些草木无知,尚且凭借善而成为善,何况人伦有见识,难道不凭借福庆而成就福庆?
期望真经传播,与日月一同无穷无尽;
景福广泛传播,与天地永远宏大啊!”
写完之后,立即召见圣僧。
这时长老已经在朝门外等候谢恩。
听说宣召急忙进入,行俯伏的礼节。
太宗传请上殿,把文字递给长老。
长老看后,再次下拜谢恩,上奏道:
“圣上文辞高超古朴,义理情趣深邃微妙。”
“但不知道是什么名目。”
太宗说道:
“只是朕夜里随口说的,主要是答谢御弟的意思,名叫‘圣教序’。”
“不知道好不好?”
长老叩头,不停地道谢。
太宗又说道:
“朕才愧珪璋,言惭金石。
至于内典,尤所未闻。
口占叙文,诚为鄙拙。
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
循躬省虑,面恧心。
甚不足称,虚劳致谢。”
~~~~
“朕才能惭愧于圭璋,言语惭愧于金石。”
“对于佛教经典,尤其没有听闻。”
“随口叙述的文章,实在粗俗拙劣。”
“玷污了金简的笔墨,将瓦砾标在珠林之中。”
“躬身反省考虑,羞愧满面心中不安。”
“不值得称赞,白白劳烦了御弟的致谢。”
当时众多官员一起祝贺,顶礼圣教的御文,传遍朝廷内外。
太宗说道:
“御弟将真经诵读一番,怎么样?”
长老说道:“陛下,如果诵读真经,必须寻找佛地,宝殿不是可以诵读的地方。”
太宗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