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有变

魏逆 茶渐浓 3552 字 5天前

蜀兵退一步,他就进一步,且每每蜀相诸葛亮止步遣兵布阵,意图与魏军鏖战之时,他皆严令各部不得出战.......

犹如他引兵南下,是为了将蜀军给“礼送出境”一样。

这个做法,他给出的解释,是要进军到卤城与历城这两个戍守点,让被围困的兵将看到援兵已然赶来,从而士气大震继续坚守。

但也招到了绝大部分将率的反对。

张合也不例外。

他觉得司马懿不与蜀兵鏖战是对的,但不应该这样衔尾跟着。

蜀兵乃是客军,受限粮秣转运必然是求速战速决;而魏军作为守御的一方,避而不战慢慢消耗他们的锐气与士气,这样的做法深谙兵法精髓。

但蜀兵都后退了,司马懿为什么要跟着呢?

蜀国已然占了武都、阴平二郡了!

从后继粮秣的补给距离来看,卤城这个地方魏国的补给线都赶上蜀国了!

这不是自己将自己的优势给抵消了吗?

其余将率的反驳,则是觉得司马懿太怯弱了。

既然追都追了,为什么在蜀兵派兵布阵挑战的时候,却是不敢战了?

难道司马懿带着他们南下,是为了让他们更清楚的目睹蜀兵耀武扬威、听闻蜀兵的辱骂折辱更真切吗?

这时,司马懿甫一来雍凉任职威望不足的劣势就出现了。

尽管有张合为他压制着其他将率,但他一意孤行引兵南下且多番回绝各部将率的请战后,终于有将率贾栩(又名贾嗣)与魏平按捺不住,公然道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这让司马懿很难堪。

差点没将满口牙都给咬碎了。

因为他不是不敢打,而是觉得时机未到——

其实他是在效仿昔日夷陵之战中陆逊的做法。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整整避战了六个月,待蜀兵锐气不复、戒备心大降,然后才决定反攻。乃是先以精锐水师将刘备的后路截断,然后以舟船载兵瞬间抵达蜀军的营寨,才得以一举建功的。

而他也是有机会截断蜀兵后路的。

张合在反对他引兵衔尾南下无果后,还提出了另一个战术。

乃是将去岁魏延大败费曜与郭淮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亲自引兵走董亭道绕到蜀兵的后方,攻击蜀兵的粮道。

只不过,司马懿并不是陆逊,蜀相诸葛亮更不是刘备。

蜀相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引兵退到卤城后便安营扎寨,构筑防御工事了。

张合若是敢绕后,到底是扰粮道还是自投罗网尚未知呢!

再者,还有一点是司马懿估算错误的。

那就是卤城一带山峦起伏、溪水纵横,对尤善山地作战的蜀兵而言乃是绝佳的战场,而对以骑兵称雄的魏国来说,则是骑兵毫无用武之地。

如此,司马懿想复刻夷陵之战陆逊的做法,怎么可能成功呢?

天下哪来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但奈何司马懿执迷不悟,仍坚持着自己的主意。

且待两军对峙至夏五月的时候,他还学着陆逊在反攻之前攻打蜀军营寨窥虚实的做法,打算引兵尝试战一战了。

其实他还想多等一些时间再去尝试的。

只是他不敢再等了。

因为众怒难犯。

自将军贾栩与魏平公然质疑折辱他后,其他将率也开始有样学样的让“畏蜀如虎”在军中流传,就连造饭的伙夫朗朗上口了。

且原先帮他压制各部将率的张合,在建议屡屡被他驳回后,也开始对他有了意见。

乃是搬出了曹叡的书信,先赞了一声司马懿避战的做法深得天子心意,然后话锋一转,便请他引兵回去上邽县。

给出的理由,乃是如今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理应缩短粮道过长的问题。

且如今提前回去,还可以做好布防,让蜀兵哪怕再次北上也无法在秋收之时抢收小麦。

但司马懿听罢心中便了然。

张合这是隐晦的告知,他已然快压制不住诸多将率的群情激愤了。

小主,

是啊,压制不住了。

张合资历是很深、官职也很高,但终究不是都督,其他将率与他并没有从属之名,自然也不会一直听从他的劝解。

尤其是,如今是就连最底层的兵卒都觉得司马懿怯弱了啊~

他还怎么压制得了!

若不是魏国军法严苛,说不定都闹出夺权的事情来了。

所以,司马懿打算试一试蜀兵的虚实。

打赢了,自己得了威望,又可安抚兵将情绪,皆大欢喜;打输了,那就回来继续对峙,等他臆想中的机会降临。

且临战前,基于天子让秦朗等人以兵属张合的考虑,他还问了张合此战能否可打。

对此,张合不反对。

或者说,他也反对不了。

司马懿都回绝了他提出全军撤回上邽县的建议了,他若是反对出战,“畏蜀如虎”的指摘那不是转到他身上来了嘛~

源于卤城乃是依着南侧山体延伸而修筑的干系,蜀相诸葛亮的落营也分为两部。

乃是自己督领主力在西汉水与祁山之间的道路上露营,别遣王平引无当飞军在祁山南侧修筑防御工事而落(史称南围),以此彻底隔绝魏军水陆南下的通道。

而司马懿的调度,则是自引主力前去挑战蜀相诸葛亮的营寨,让张合引偏师去攻打王平的南围。

但战果很惨。

在骑兵无有用武之地的情况下,张合完全无法撼动王平的守御,铩羽而归。

司马懿这边就更惨了。

蜀相诸葛亮都不屑于固守营寨,直接遣魏延、高翔与吴班等将率引兵出去野战,将魏军打得一败涂地。

仅是甲首便有三千级!

搜刮战场的时候,共获得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甲首,乃是指甲胄俱全的主力精锐士卒,并非是郡兵或魏国的士家。

而为什么玄铠都有五千领,但首级仅是三千嘛,那是因为在溃败的时候,士卒们为了减少逃离战场时的负担,一边逃一边丢盔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