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逢故友茅庐一言志(3)

乾心论道 客笑而还 1291 字 3天前

以当世最为流行的儒家法门而言,无论它与五行论融合,还是与其它法门相参,只要还是儒家的根基,便免不了“致大同”的方向。

大同,是先师孔子对世间完美社会的想象与期盼,若能实现大同之世,便可谓人人如龙,皆为圣人。

先师孔子以“致大同”为志向,着述出的儒家学问、法门,均是完成这一志向的方法。

故而修行儒家法门,若是自身志向与“致大同”背道而驰,或者相差太远,那么显而易见,就不可能“感仁应常”!

同样的,先贤庄子继承老子志向,追求天地至理,所行求道而已。

钓叟授予陈仲的《剑术》,以庄子、老子为宗,自然也就要求修行者的志向与之相合。

陈仲的志向,与他们有相合之处,却也有极大分歧,他的“内心方外”之世,与道并不相等。

正因此,他蹉跎多年,直至他的“内心方外”渐趋圆满,近乎于道,方才应机缘而突破。

这些,在陈仲突破之后,便已明悟清楚。

但他不能诉诸于口。

原因就在那“志辨真伪”。

旁人说的越多,修行者越受影响,“伪志”将层出不穷,越是想要找到真正的志向,越是会迷失其间。

故而陈仲指点董志张,只说立志,不论其它。

董志张思索之间,苏元明也带着那李姓邻人到来了。

那人见到陈仲、董志张,行礼虽然粗野,倒也不慌不忙,一番问安。

陈仲与之交谈片刻。

原来这位本是匠籍出身,父、祖皆是木作大匠,他幼年时跟随长辈,也见过不少府衙中人。

只是随着仙门郡数次城破,府衙丧败之余,匠人也都逃散户籍,有的去往其它州郡,有的被三姓士族招为奴仆。

只有这李姓木匠与少数几个匠人,不愿背井离乡,也不肯给士族做奴仆,躲藏在城中,勉强存身。

“老先生诛杀三姓,郡守不敢执问,必是有大本领的人,我等愿意为老先生建造观舍!”

李木匠这是在回答陈仲,他为什么躲着府衙、躲着士族,却愿意来给陈仲这明显也是“有力之人”效力的原因。

边上苏元明也道:“师父,李大叔的一位师兄,投在彭氏做工,前些日子因为打造一支臼杵不及时,就被鞭打而死,所以大家其实都恨那些士族,只不过没办法反抗,师父你昨天惩治他们,大家回去之后可都是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