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之前檀德台上,根本不止是形名说与五行论两方!
随意一数,已经是六七家传承了。
若是再把法会上人数最多的儒家弟子仔细分一分,礼儒、艺儒、治儒、五行儒,治儒中更有孟子一支、荀子一支,总的分下来,十余家传承都是有的!
这么多人,所学所思各有不同。
谁没有自己的坚持?
谁的志心不是如石头一样坚固,如席子一样平直,同时又不会如石头一样容易被搬转,如席子一样容易被卷曲?
如果志心那么容易被改变,那必定不是真志,修士也不可能凭借“伪志”突破感应。
“我辈志心各异,彼等欲使众志归一,岂是轻易之事。”
陈仲这话,没办法不赞同。
王承先也恍然明悟,怪不得孔劭、谢弼同为大修士,也都是学问丰洽之人,为什么行事时,遇到阻碍便显得卑鄙无耻。
那不是他们本质就愚蠢,也不是他们心思本来就肮脏。
而是他们在心中设下了难度过高的期待。
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而他们又不肯放弃,于是只能寻求歪门邪道。
这才使得谢弼嫉贤妒能,行事近乎颠三倒四,想要维持风度,却不知他那一点可鄙的小心思,早已人尽皆知。
也使得孔劭不能公正,明知形名说的内核是法家之学,而法家最重的便是公正、立信,偏偏他为了全面压倒五行论,自己挖空了形名说的根基。
想到这里,王承先意识到。
形名说在此次论道法会上的失败,也不是形名说本身的失败。
而是形名说推行者的失败。
假若推行之人不是孔劭、谢弼,恐怕局面便大不相同。
“可是!陈公,倘若世间修士当真能够志归一处,岂不强于各自为战?便是后汉时,白虎宫论道,朝廷不亦是欲使天下之志归一么?”
王承先很激动,他、何晏、王弼继承体用,看重的正是体用说能合诸家之妙。
而且,他们此前研读、切磋,对何咸遗稿的领悟出现偏差。
经过今日陈仲指点,体用说的未来,已经依稀可见!
五行论、形名说,或许都还没办法使众志归一。
但是,体用说,很有希望!
陈仲知道王承先在激动什么,在陈仲游历天下的数十年间,类似的人、类似的表情、类似的时刻,有很多!
但何咸早夭,诸葛陨落,荀悦隐退,刘伶醉酒……
往事如烟。
多少俊杰音容已远。
今日,是王承先这样的少年弘毅志向的时候了!
小主,
“梁王有志于一,问于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