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张璇甫妙手仁心(3)

乾心论道 客笑而还 1333 字 2天前

“陈公,此舟来的蹊跷……”

王承先十分不解。

明知客舟有问题。

怎么陈仲还偏要搭乘呢?

陈仲自是不好向他解释,此行主要目的就是要极力扩大声势,以免王素凭借什么手段,察觉虚实。

若非如此,凭陈仲当下的修行境界,再加上道家修士最善于“和光同尘”的特点,带上一个许靖悄无声息地离开蓬莱,桓志安排下的人手,只怕一个都找不到陈仲踪迹。

但那与陈仲遇恶必进的行事作风十分不符,王素定然会有疑虑。

当然,若只是为了寻求陈仲的行为与往日重合,强行去做一些不合常理之事,同样容易引起怀疑。

恰好王承先在此,借他的口,讲一个足以服人的理由,不为不妥。

“小友亦知惠子掊瓠之讥乎?”

陈仲笑着反问王承先。

这是一个出自《庄子》的故事,惠子与庄子交情不错,而恰好惠子做了近古魏国的国相,他一直很担心庄子境界高深,抢走他的相位,有一次魏王见了庄子的文章,觉得文章虽然很好但都是大道理,实际使用则大而无当。

惠子很高兴,跑来嘲笑庄子,偏偏他又喜欢绕弯子,。

他把庄子的文章比喻成一种大葫芦的种子。

说,魏王送给他大葫芦的种子,他种出来,结出了可以盛水多达“五石”的大葫芦。

这当比叔孙无忌那赤红葫芦还要大得多了,叔孙无忌的葫芦若非有他神气合炼,也是装不了五石水的。

惠子得到了这么大的葫芦,想着用它盛水吧,它太脆,不够坚固,装满了水就要自己碎掉。

不装水,中间剖开也可以当舀水的瓢。

但剖开之后这葫芦的内部形状太浅太平,又不适合当瓢。

最后的结论是,葫芦虽然大,但是没有用,只好摔碎不要啦!

然而庄子瞟他一眼,葫芦那么大,你就只想到装水、舀水?你这人也太笨了,不会量才使用吗?大葫芦就要派大用场,剖开了做船不好吗?

这则小故事王承先当然知道。

就连许靖、张机也都知道。

许靖心中暗笑,惠子和庄子的友谊可是太深厚了,一部《庄子》,十有七八都是俩人互相揶揄,偏偏不管庄子怎么获胜,下次惠子还是锲而不舍找来吵架。

就突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周而复始、难舍难分,金石不渝、情难自已……

许靖这边乱七八糟想着。

王承先已是点头,又接着摇头。

点头是他知道。

摇头是,这故事跟今天的事有什么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