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五蛟闻道求真法(1)

乾心论道 客笑而还 1316 字 2天前

气会熟吗?

金肺,如金铁般的肺?

木肝,木质的肝?

张机的话令陈仲哭笑不得。

或许这就是医家修士的特点?

陈仲已经不大记得起,他自己少年时,与家中那些继承医术的同辈们交流时,是什么样子的了。

但传法不传道,总是要面对类似局面的。

同样一个词、一个字,在道家修士的思绪中的含意,与其它传承修士的理解,大相径庭。

想要简单地统一认识,便要双方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看待方法,都得到统一。

这就是传道的范畴了。

也是自前汉董广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追求“一道德”,后汉召开白虎宫之议,不久前桓志举办论道法会之类种种行为的原因。

百家传承俱在固然给了人们更多选择,但也使得修士各有所求,分散了力量,众人都在为重开仙道而奋斗,却因每一家都力量不足而停滞不前。

不过,陈仲不急。

道在,成道之路就必然在。

当下的困境,是大道自然的必经过程。

儒家、法家、墨家,都想一道德,从而合力突破。

道家则不强求。

陈仲仍不打算改变张机。

看起来,张机做为医家修士,平日里为百姓诊治病痛,追求的就是可以看见,可以直观感受的“病愈”,故而更加习惯于将一切事物,都向实实在在的方向加以解读。

既然如此,那就让张机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气”,到底是什么。

“五脏五行,医家之说,余亦所知不多,然而万物禀气,璇甫可曾亲见己身之气?”

陈仲很清楚修习《白虎通》的儒家修士,入门时是何种体验。

所谓“识音”,即借诵读文字入定静。

方才入门的修士,只知循法而行,并不知诵读文字实质上只是以“自己的声音”匹配“自己的内心”的表面过程。

以这种方法入定静,则定静的虚无、空寂中所最先能够显现的,便是诸气中,最能表现修士自身独特特征的那一部分——真气。

识音之后的通韵,乃是借助文字组合后的韵律,寻找到与自身最为匹配的一种,凭借韵律来助长、壮大真气,也进一步使真气从“纯粹”向着更具修士个人特性的方向转化。

当然,这种化变实质上极其微弱,它只是在为感应之后,成就了浩然之气,再将浩然之气与真气相合的修行次第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