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恨未逢君少壮时(3)

乾心论道 客笑而还 1151 字 7天前

“王无咎,沛郡大贤士王公明那大儿?”

老仆思索之后,找到了适于他记忆的名字。

王融、王公明,本是瀛洲道琅琊郡人,因其在琅琊郡多次被征辟为官,为了拒绝,他举家迁移到没人认识他的长州道沛郡。

虽说以王融当时的名声,迁移到哪里也不可能完全藏住,但此举终于让人们知道了他隐居不仕的决心,后来就没人再勉强他了。

王融正是与老仆同时代之人。

王融的长子,王祥字无咎,同样以孝,名动天下,更是在王融死后继续隐居三十余年,最近才答应了司旦的征辟,出仕为官。

羊古点头笑道:“恰好,我所言者,正是王公明公。”

羊古与王融幼子王览相熟,可惜王融故去之后,王融的续弦妻与原配之子王祥实在难以相处,王览不得已奉母还乡,回琅琊郡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世家中的后母,都能如董志张母亲、羊古母亲那样深明事理。

王祥之所以孝名远扬,就在于后母虐待,欲杀王祥而后快,甚至在大冬天河流封冻的情况下,提出要吃鱼,而王祥就以身体的热度融化河面冰层,为其带回鲤鱼。

因此在长州道,王览的名声远没有王祥响亮。

羊古要讲王融,担心老仆不知道,都只提王祥。

“我曾于玄洞府上,听闻玄洞提及陈子正公与王公明公的一段论道旧事。”

王览字玄洞。

老仆连连点头:“玄洞郎君是个好的,也与郎君友善。”

相比起王祥在老仆嘴里只得一个“王公明那大儿”的称呼,王览的待遇就好得多了。

羊古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当下说的是另一件事,倒也没有急着询问原因。

“当年陈子正公提出婴宁之后,仍当有两重关碍,一一踏破,感应自可水到渠成。两关之中,一关当为命功,一关则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