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集后悔不迭。
刘伶苦涩道:“皆是刘伶无状,让师长们费心,害嗣宗兄错过机缘。”
巢稚闻言皱眉,已是察觉了刘伶心境不对。
转头看向风神沛,见风神沛微微摇手。
巢稚当即不再言语。
“哈哈,不妨事、不妨事!”风神沛笑着宽慰,对众人道:“今日难得闲暇,不若我等便在此间,议论一番修行之道,也让这些小辈见些机缘?”
“既是承了你铜鹈翁的情,今日多说几句也罢!”
有訇翁将他不离身的木案一放,跷着腿坐了下来。
其他人干脆也各自笑着寻了座位。
素知夫妇要去洗些山中野果,被杜曲娘抢着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下,就从有訇翁先开始。
“我家元真非感应,本自存真衍为精。内外相敌更相体,一天一地皆我兴。”
有訇翁说罢,便无多言。
于是虎婆婆鹿漪接着道:“大道由来形一炁,修真好似登阶梯。重关筑就元真景,皮囊缝做三仙衣。”
一边说,鹿漪一边向刘伶、阮集摆出入静的姿势。
很显然,这两位所说,都是道家元真境中的修行心得,而如今多为世人所知的实是儒家法门在相应境关的东西。
有訇翁开口就点出了刘伶、阮集这两位自认为是道家一脉,实际上还是行儒家法门的修士的关键问题。
感应是儒家的,不是道家的。
平日里为了与人交流方便,拿这个概念说一说嘴无所谓。
可如果真把感应当作了自己修行的关窍,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过,有訇翁后续所言颇显深刻,不是刘伶、阮集这两个突破感应之后,修为上就再难进境的后辈所能轻易理解,更何况现在刘伶还修为倒退。
相较而言,鹿漪所说就比较简白了,道家法门将定静所见称为内景,而元真境的修行着力之处就在内景当中,要在内景筑就重关,从而带动外部的身体向着“仙真”的状态变化。
这就是鹿漪的心得体会了。
轮到素知夫妇,素知生先道:“我夫妇修为境界尚差,岂敢胡言,只前日得见陈公绝技,窃有所得,说来献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