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寓教于乐

学期期中,学生郭荣缺课前后已达十来天,艾书和其他老师已到他家九次。缺课的理由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想读了。”

艾书吩咐:“哪个老师家访到龙口队,都要到郭荣家去一趟。千万不能再有一个同学流学了。”

艾书语文课串讲完《花木兰》,便提问:“如何识别主语、如何识别谓语?”

学生宁发立即举手:“主语是表达‘谁’或者‘什么’的。”艾忠举手抢答:“表示‘什么’或‘怎么样’就是谓语。”艾书满意地点了点头。

艾书说:“一般的句子都具备有主语和谓语。比如说:学生学习。”

‘学生’是主语,‘学习’是谓语,这是最简单的句子。然而主语是名词,就可以加上定语去修饰这个名词;谓语是动词,就可以加上状语去修饰这个动词,动词还可以加上宾语和补语等等;定语、状语和补语本身又可以带上一些附加的成分;这样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简单的句子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句子也更生动、具体了。“

艾书把‘学生学习’这个简单的句子扩完成了四个格式较复杂得多句子:学生(主)学习(谓)十分(状)认真(补)。

许多(定)学生(主)学习(谓)得十分(状)认真(补)。

许多(定)学生(主)学习(谓)毛泽东主席(定)的着作(宾)。

许多(定)学生(主)都(状)认真(状)地学习(谓)毛泽东主席(定)的着作(定)。

学生宁发:“老师,我发觉这些句子逐渐长长,表达的意义更生动,更全面、更幽雅。”

学生艾忠:“老师,我还发觉了您讲过的‘的’、‘地’、‘得’在这些句子中的分别作用。”

有人问女生:“穆秀,你发现了什么?”

穆秀:“我的发觉和艾忠一样。”

全体同学嘿嘿地笑了起来。

艾书老师手示:“同学们,学习正经些。”

星期三上午两节例行的作文课。写作字数,艾书要求学期结束要破“千字关”。学期中期已普遍达到800字,有的同学已觉得差不多了。艾书在讲解作文时,先在黑板上写上“马杀犬于道”。让大家读出来。

艾书:“这是历史上传下来较早的一篇小说,5个字,无名氏所作。马还是现在都马,犬是狗,道是路上。马为何杀狗,又如何杀狗。5个字的文章到现在猜测译文上百种,哪个说的是对的,只有原作者知道。”“还有流传很久的一个丧家寡妇给县官写的17个字的状纸,和县官一个字都判词。”艾书在黑板上写下:夫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闲话,嫁不嫁?

县官感慨这是一篇好状子,遂一个字判词:“嫁!”

“这是历史文人们宣传好短文的例子。”艾书接着讲:“毕昴发明造纸以前,很长时期,由草绳纪事到把字刻在贝壳甲骨上,到竹简,到布帛,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竹简时代,大臣给皇帝奏本,至少要有一个人帮助背竹简,多的10几人,几十人。所以官方文件只能用文言文,文化难以传播到民间。有了纸,文化逐渐向民间传播。老百姓的话即‘白话’,白话文的推广普及到现在也就是百十年历史。写作要看对象,我们的对象就是大众老百姓,所以要用大众

学期期中,学生郭荣缺课前后已达十来天,艾书和其他老师已到他家九次。缺课的理由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想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