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双耳窄口瓶,瓶身有开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
这些纹路看的单铭不住的咋舌。
怪不得那群家伙会把这东西放在这里没人修复呢,本身已经碎成这样了,上面还有开片,裂纹叠着裂纹,不得把人眼睛看瞎了。
单铭特地看了一眼这件文物的底部,下面有着数枚钉纹。
很显然,这是南宋早期的文物,因为早期南宋官窑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晚期改成拖垫。
既然弄清楚了文物的样子,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很多了。
根据面前的双耳窄口瓶,把对应的碎片粘上去就行了。
在修复桌的抽屉里翻翻找找,很快单铭就准备齐了所需的用品。
瓷器修复粘接剂很关键,只有选用粘接强度高,耐老化力强,而且固化时间适中的粘接剂才能修复出质量高的瓷器,之前单铭他们用的一般都是环氧树脂粘合剂。
这东西既能做到无色透明有粘接强度高,而且耐老化,常温下易操作,几乎是修复瓷器的不二之选了。
单铭的手很稳。
他一手捏着瓷器碎片,另一只手拿着瓷器粘接剂,小心翼翼的瓷器拼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瓷器修复的基本原则都是上下左右,但是因为眼下这个瓷器碎的实在是太彻底了,只能先从底部一点点的往上拼。
瓷器的粘合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因为你粘每一块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如果有一块黏错,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最后无法合严。
所以通常的做法就是先拼一遍,确认能拼成之后,在每块瓷器碎片上标好序号,确认好粘合的顺序,之后才能开始操作。
像单铭这种完全属于违规操作。
也就是朱宏强不在,要是他看见了单铭连事先的拼合都没做直接开始粘合操作,怕不是能气的心脏病都出来了。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而单铭手中的瓷器也逐渐成型。
那一堆碎片不停的减少着,而瓷器的样貌和天下文藏图上的样貌慢慢的开始重合。
这一堆瓷器换个人来,从前期的资料搜集,再到初步拼合,最后动手拼合,这简简单单的三步,最起码要消耗三个月的时间。
在单铭这里,仅仅只用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