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巴蜀氐羌鬼族的这种宗教信仰,后来被道教吸收,大量的三眼神被纳入道教的神系中。如《清微玄降大法》中就有二十余位三眼神,冲玄流光上将朱兴、圆明威光大元帅罗法通、通天元阳上将欧阳华等,皆为三眼之神。
其二,对三官的崇拜。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在有关上古氐羌族的文献中,可以寻觅到三官崇拜的发展痕迹。最早的地官似为后土。《国语·鲁语》曰:“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最早的水官即河伯,则为氐羌之祖伯夷。《海内北经》说:“昆仑虚南所,有汜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 “冰夷”即“伯夷”,皆为河伯之名。这位大神,甲骨文中所见祭典相当隆重。
三官崇拜本为氐羌民族的固有信仰,这在道书中也有所披露。《洞神八帝妙精经》说人皇(蜀族之祖)主领天、地、水三官。正因为这样,甘肃、云南等地的氐羌族人也都笃信三官。《晋书·姚苌载记》谈到杀了符坚后,“梦符坚将天官使者、鬼兵数百突入营中,苌惧,走入宫”,甚致“寤而谆悸”,狂言而死。这说明氐族符坚和羌族姚苌都崇信三官。到了唐代,云南南诏(本为羌族)也崇信三官。樊绰《蛮书》卷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巡官崔佐时到云南,与南诏订盟,共击吐蕃。
《盟文》曰:“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山谷诸神,同请降临,永为证据。”
这种对三官的崇拜,起源于氐羌族人对天地山川的自然崇拜。上古时代的氐羌族人主要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他们以游牧渔猎为生,山川河流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因此他们认为每座山、每条河都有其神在主管,必须对他们表示膜拜以求庇护。我们在《山海经》中可以看到,这种自然崇拜十分盛行。由自然崇拜发展为三官的崇拜,并在氐羌族人中广泛流行。
后来张陵、张修的道教,又把这种信仰吸收,成为早期道教的中心信仰。《三国志·张鲁传》引《典略》说张鲁设有专门为教徒讲解《老子五千文》的“奸令祭酒”;还设有“鬼吏”一职,专门给那些请求治病者来主持祈祷仪式。
其三,历史悠久的仙道传统。
巴蜀地区的氐羌族有着十分悠久的仙道传统,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在《山海经》中有充分的显示,其鬼族居住的海内昆仑就是神仙聚会的仙境。据《蜀王本纪》记载,氐羌鬼族的后裔蜀王蚕丛、柏灌、鱼凫,各自统治百年,皆神化不死。《华阳国志》说,古蜀先王鱼凫、杜宇皆于此地“仙化”。
昆仑是氐羌族人的发祥地,故蜀人有魂归昆仑之说。《蜀王本纪》记载: “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蜀人亡者魂归昆仑,获不死之药,又可复生,这就叫作“化民”。“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蜀王鳖灵也是这样的化民,“灵死,其尸溯流而上,至汶山,忽复生”。这种死而复生的观念,后来演变为道教的尸解之说。《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氐羌民族的这些仙道传统,被张陵道教继承发展,其长生不老的观念遂成为中国道教思想的核心。
其四,驱鬼降魔的原始巫术。
在巴蜀氐羌民族中,驱鬼降魔的鬼道巫师有极大的势力。他们为人们驱鬼去邪,治病却疾,祈神求福,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东汉时张陵在西蜀创道,其基础就是氐羌民族的鬼道。
《后汉书·刘焉传》说:“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张陵学道的鹤鸣山,在今成都大邑县境内,两汉时属益州蜀郡江原县。这一带多为氐羌民族居住,有什么“道”可学呢?
据李膺《蜀记》记载,张陵在鹤鸣山学道,“避病疟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之,遂解使鬼法”。这里所说的“丘社”,当即鹤鸣山中的一巫教团体,“咒鬼之术书”即是氐羌民族的巫经。张陵进入了这一团体,学习咒鬼治病的巫术。据载,张陵在山中精思炼志,感动太上下凡,授以印剑法簶,此太上即为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老君变化无极经》曰:
“木子为姓讳口弓,居在蜀郡成都宫。赤名之域出凌阴,弓长合世建天中。乘三使六万神崇,寘列三师有姓名。二十四治气当成,分符券契律令名。诛符伐庙有常刑,老君正法道自明,仙官簿录随所请,阴阳中经无人明。”
正是在老君神授的名义下,张陵正一盟威之道应运而生。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于临邛县渠亭山赤石城潜修静思,“有千乘万骑来下至赤石城前,金车羽盖步从、龙虎鬼兵,不可称数。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时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汉师张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汉子渊天师外祖也。子骨法合道,当承老君忠臣之后,今授字鬼号,传世子孙,为国师抚民无期。”
张陵得道创教,就是继承了上古以来盛行巴蜀地区的巫术。他说:“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
这位降授正一道法的新出老君李弘,他世世为帝王师,临危济厄。《太上洞渊神咒经》说:“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李弘就是重建太平盛世的太平真君,《太平经》中称之为“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唐李少微曰:“圣君者,金阙后圣太平李真君也。讳弘。来劫下为人主,故预称后圣君也。《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一号天皇大帝,一号太乙天尊,一号金阙圣君,天地万物,莫不由其造化焉。”究其宗教的深层含义,李弘就是老君的化身,就是开劫度人的“新出老君”。
这位新出老君,不仅是张角、李弘等教派的精神领袖,亦是张陵道教的天命所在。汉晋时期的巴蜀道教,无论是三张的正一道,还是李弘的李家道,他们都是在太上老君神授天命的旗帜下,致力于开劫度人,建立一个以道教信仰为主体的太平王国。
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时西城房陵间,“有白虎神好饮人血,每岁其民杀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灭。”梓州有大蛇害民,北平山有猛兽扰户,张陵降而伏之。
青城山为鬼魔盘踞的“鬼域”,有鬼城鬼市。传说张陵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诸天鬼魔,张道陵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磬,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张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张道陵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神闲气定,不为所动,只用丹笔轻轻一画,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叩头求饶。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一座山被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动弹不得。
原来张陵的两位亲信弟子王长、赵升,本为鬼帅,而二十四治,亦为鬼狱。故葛洪《神仙传》载:天师“战六天魔鬼,夺二十四治,改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帅为阴官。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后,陵斥其鬼众,散处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主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于是幽冥异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地区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其赵公明遂被封为玄坛大将,主持赐福添财,成为中国民间最为崇拜的财神。
张陵到处降妖驱魔,巴蜀鬼怪消迹,社会日益安定。这些神奇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张陵吸纳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创立中国道教的历史过程。所谓“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鬼王、鬼帅,即是氐羌民族的大巫师。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
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张陵运用道家之学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巴蜀的巫鬼,跃升变化为道教之仙官,“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张陵的天师道是黄老儒墨在巴蜀地区的土壤上开放的一枝奇花,是吸取了巴蜀的原始巫术(鬼道)与地区传统民俗,承改造了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教,最终使其成为道教思想重要的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