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到鱼生,自然就不能不提河豚了。
中国食用河豚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 大禹治水时代 。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已经在食用河豚,并且知道它有大毒。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盛产河豚,食用河豚的习俗在民间非常流行,甚至有“搏死食河豚”的说法。
到了宋代,河豚的饮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人志士纷纷修诗写词来描绘河豚的美味。当时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内,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话说苏轼谪居常州(今江苏省常熟、武进、阳湖、靖江一带)时,爱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既蒙这位妇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无不大为兴奋。待苏轼吃河豚时,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即使挤得水泄不通,依旧鸦雀无声。
但见苏轼埋头大啖,不闻赞美之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了河豚的食用和毒性,指出河豚的肝、脾、肾、卵巢、睾丸、眼球、皮肤及血液均有毒,但毒素在高温下可被破坏。
中国食用芥末的历史悠久,文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在汉代的《礼记》中,就有关于吃芥末的描述:
“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芥,芥酱也。”
芥末,又称芥子末、芥辣粉,一般分绿芥末和黄芥末两种。
黄芥末是芥菜的种子研磨而成。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对口舌有强烈刺激,味道十分独特,芥末粉润湿后有香气喷出,具有催泪性的强烈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嗅觉均有刺激作用。可用作泡菜、腌渍生肉或拌沙拉时的调味品。亦可与生抽一起使用,充当生鱼片的美味调料。
黄芥末原产于中国,历史悠久。从周代起就已开始在宫廷食用,自古以来都被当作一种自然药草,后传入日本。因为日本为岛国,吃海鲜的人很多,所以在日本得到发展。而绿芥末,原产日本,是用植物山葵的根茎磨成的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据史料记载,酱油文字上最早能追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最初的酱油是由动物肉剁成肉泥腌制而成,其制作过程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似《周礼·天官·膳夫》有载,天子的饮食分为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它们也一起构成了《大雅·行苇》中的“醓醢以荐,或燔或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大豆可以制成类似的风味物质,而且成本更加低廉,因此逐渐普及开来。大豆酱油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也使得酱油这一调味品走入了千家万户。
秦汉时期,出现了类似于酱油的调味料,在东汉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中就有提到“……可作诸酱、肉酱、清酱”;北魏末年贾思勰编纂的《齐民要术·卷八》也记录了调味料“豆酱清” 。根据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农史学家缪启愉先生考证,所谓的豆酱清或清酱是从豆酱中提取出来的清汁,与酱油类似,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 。
唐宋时期遵循“春曲、伏酱、秋油”的方法来酿造酱油,其实就是春天制曲,秋天榨油,而南派酱油研发工艺也分为六大工序,选豆、蒸豆、摊凉、制曲、入料和抽油这六道环节来完成。
而酱油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大概是公元755年后,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