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太公阴符经

这几日认真理疗治病,正文剧情下个月再开始更吧。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东海上(今山东日照)人,另一说为河内(今河南卫辉)人。商朝末年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西周开国元勋,杭州厉氏家族先祖。

姜子牙先在商为官,见纣王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听闻西伯姬昌贤能而去周,隐之磻溪,此时已年届七十。也有一说是太公入赘妇家,因不擅生计而被妇家逐出家门,于是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一樵夫见姜子牙用直钩钓鱼,便授其钓鱼之法,但姜子牙却答道:“老夫名虽垂钓,意不在鱼。我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姜子牙垂钓的故事传闻四方,周西伯姬昌便率领属臣带上厚礼,恭请姜子牙出山。武王继位后,姜子牙拜为国师,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被封为齐国之侯,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成为齐国始祖。周康王六年(前1016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姜太公先后辅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所作《六韬》传世。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为示慕贤之德,在当年姜子牙垂钓之地修建太公庙,且植四柏。唐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此后,姜子牙声誉日盛,朝廷和慕名者争相在钓鱼台广修庙宇,塑造太公、文王、三清诸神像,祭祀异常隆重。明、清两代,钓鱼台的各处庙宇殿阁都得到翻修增色。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着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中国古今着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传世作品《乾坤万年歌》,传闻为姜子牙所着,凡770字,是“三大预言奇书”中最早出现的,它从宇宙起源开始,构架出万年之久的历史行进。

《太公阴符经》姜太公注

上篇内容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略释]: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 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 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 五贼,见之者昌。

[略释]:

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 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 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又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筌注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略释]: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 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 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言于 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为仁。

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略释]:

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 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释]:

巧拙者, 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