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元节与二十四节气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明史·历一》:“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我国四季划分的传统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如春季以立春(斗指东北,后天八卦震位)为始点,春分(斗指东)为中点,立夏(斗指东南)为终点。与我国不同的是,西方四季划分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西方国家所处的纬度较高,离黄赤相交点较远,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比“四立”更能实际反映西方当地气候。西方这种以“二分二至”划分的四季比我国传统“四立”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清明,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使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采用立杆测影(土圭)测定黄河流域日影最长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起点,每个节气时间15天;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清明时节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若按现代气候(候平均气温)学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小主,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江河满”的说法。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北方)。

进入小满节气后,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在北方,小满节气期间降雨很少,气温上升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时节气温显着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这个时节,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西南地区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时节。北方地区也即将进入雨季。

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稻、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因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播种,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俗言中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只是对季节气候(气温)特点的概括,并不代表进入“立秋”气温立马就变凉。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进入“立秋”节气并不代表气温就此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