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福建

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有一年,旌阳大水为患,低田颗粒无收,许逊让大批农民到官府田里耕种,以工代税,使灾民获得解救。当时瘟疫流行,许逊便用自己学得的药方救治,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时旌阳传唱一首民谣:“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盛赞许逊的功德。邻县民众纷纷前来归附,旌阳人户大增。许逊在旌阳十年,居官清廉,政绩卓着,被人们亲切称为“许旌阳”。太熙元年(290),鉴于晋室将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许逊挂冠东归。启程时,送者蔽野;有的为他建生祠、画神像,终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随来到西山,聚族而居,与许逊为伴,都改姓许,人称“许家营”。

许逊东归后,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被编成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并受历代王朝赐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写《许旌阳祠记》。

元康元年(291)爆发八王之乱,许逊以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与吴猛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许逊的西山教团有上百人的规模,教团骨干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即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 其中五人为许逊的家族或姻亲。他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 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豫章各地多有许逊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传说,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 西山道士乃以许逊故宅建游帷观为祭祀所。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每当许逊升遐 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宋代,许逊极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遣内使程奇请道 士在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后又仿西京崇福宫规制,在 洪州西山改建玉隆万寿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建筑宏伟壮观,为宋代着名道观。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宋代民间对许逊的信仰已很盛行。“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 除旱蝗。”据传每年仲秋“净月”,前往西山玉隆万寿宫朝拜者,扶老携幼,肩舆乘 骑,肩摩于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刘玉都假托许逊神灵降授,并尊为净明道祖师。许逊事迹正史无传,道书所载,也多不一。如关于许逊得道,至少有三种说法:

(一)许逊得道于吴猛。《云笈七》卷一百六《许逊真人传》称:“(吴)猛升仙去时,语其子云:‘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汝,汝当看重之,可以真符授也。’至许逊果来吊,其子以父命将真符传逊,奉修真感有愈于猛。”

(二)许逊得道于兰公。据《十二真君传》载:兰公系孔子故乡兖州曲阜县人,因“精专孝行”,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并预示晋代有真仙许逊,当传此“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果然,兰公死后,其孝道秘法、宝经金丹、铜符铁券,为许逊所得。

(三)吴猛、许逊皆得道于谌母。《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 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关于许逊的籍贯,《云笈七》说是南昌人。《十二真君传》记许逊籍贯为汝南,《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谓许逊“望本高阳”。汝南许氏是汉代主持“元旦评”的名流,高阳许氏是魏晋北朝的名门。这或许是为了神化许逊而有意的攀附。

唐朝时开始兴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

在台湾流行的闾山派道教,也奉许逊为始祖,尊之为“闾山教主许真君”。传说中,闽东一带的女神,闾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师“临水夫人”,就是在闽江底的神秘世界闾山,拜许逊为师的。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江西南昌民众及许姓人士,常视许逊为保护神。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只。旧时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并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妈祖本姓林,名默,人们称之为默娘,莆田县人。她在人间只活了二十八个春秋,可她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一千多年。传说她从小习水性,识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窥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难。她曾经高举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难扶困当作人生的目标。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遭遇不幸,年仅28岁。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

东海派又叫龙王派,位于福建的泉州,以龙为他们图腾,门派绝学为神龙九变,意为以炁化形为龙的九子。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形象。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形象。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