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清寺,诸葛武侯派,桃花岛,石梁派,鹰爪门,紫阳派,江南皮革厂,疯狗派,温州基督协会,抱朴书院十大门派。
江苏:三白派,长乐帮,燕子坞,玄武派,上清派。
安徽: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福建:一字慧剑门,南少林,闾山派,东海派,妈祖庙五个门派。
以上一共八十个门派。
今天就讲讲江西的门派。
江西有龙虎山天师道,西山万寿阁净明宗,阁皂山灵宝宗,麻姑山北帝派,和会心书院五个门派。
天师道,净明宗,灵宝宗前文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北帝派是唐末五代时最有影响的一个道教流派是北帝派.北帝派由唐玄宗时的道士邓紫阳创立.他以江西抚州南城县的麻姑山为活动中心,子孙世代传承《天蓬经》和北帝授剑法.其弟子称上清北帝太玄弟子。
北帝派兼上清之道和正一之法,讲究静思服气、劾鬼、符水疗病等,既习《道德经》、《黄庭经》、《西升经》等,又习法术以交通神灵,除害利人,排邪救旱等,所以又叫“明威上清之道”。北帝派在初创时,得到了唐玄宗的扶持而初具规模.邓紫阳之后,北帝派发展很快,至邓延康时,他道术绝高,与王公大臣交往至密.排邪救旱,多有灵验,在京都龙兴观,为人讲授《道德经》和《黄庭经》等,信徒众多.使北帝派达到鼎盛。直至唐末五代时,北帝派仍然延续不绝,在道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徒众多。至北宋时期,北帝派与其他道派混归一流。北帝派传《北帝经》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祸之事。
而会心书院是一群儒生的门派,奉朱熹为祖师。
朱熹,尊称朱子,又称阳先生、朱文公。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着的诗人和文学家。
朱子现存着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门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小主,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