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黄河南北

河南:北少林,全真清净派,全真南无派,清微派,嵩山派,王屋派,黄河派,牛王庙,混元星际门,不器门。

河北:恒山派,衡水帮,沧州派,曹妃殿,轩辕洞。

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跋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跋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余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

少林武术兵器除上述刀、枪、剑、棍以外,还有三股叉(南方又称大钯)、方便铲、套三环、峨嵋刺、月牙铲、和戟镰、秀圈、方天画戟、双锤、大斧、双斧、三节棍、梢子棍、七节鞭、九节鞭、双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等。少林派技击散打有: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应门铁扇子、拨步炮、少鬼攥枪等。气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类,少林寺流传的气功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软硬功夫练法有多种,有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种用药法、救治法等。

小主,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少林功夫传人释延芫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有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嵩山派是少林寺的邻居,位于嵩山胜观峰。嵩山剑法共一十七路,气势森严,如长枪大戟,纵横千里,乃堂堂正正之师。

全真清净派和南无派,还有正一的清微派之前都介绍过这里不多说了。

王屋派位于王屋山,以王屋神功为绝技。

王屋山又称“天坛山”,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一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一谓“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曰王屋也”。

王屋山主峰海拔1711.3米,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故又称天坛山。

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王褒)治之。”

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真诰》卷五云:“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学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归。去后,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请道,与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数百岁。”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着《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之地,它还以其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游览于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诗仙李白有“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大诗人白居易也盛赞“济源山水好”。

黄河派位于河南小浪底水库,这里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黄河派绝技为黄河剑法,派中人每日站在水库上斩黄河修行。

牛王庙位于河南伏牛山,是一个佛道双修的门派。

秦朝的时候,我国人多地少,有的地方只好在石板上堆土种庄稼,收获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许多穷人经常忍饥挨饿。而官府不是抓丁,就是搜刮钱粮,百姓没有活路,到处都是造反的人。

朝中一个奸臣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上朝奏道:“皇上,世上人多容易生是非,不如多杀些刁民。人少了,粮食就够吃了,百姓就不造反了。”秦始皇听了,觉得有理,就派人铸了头万斤铁牛,让官兵们把铁牛拉到百姓家,并规定:铁牛推到谁家,限三天推到别家去,推不走就杀掉全家!这万斤铁牛成了吃人兽,推到哪那儿,哪儿的老百姓就哭声一片。

有一天,万斤铁牛推到了河南省一寡妇家门口。寡妇抱个没满月的娃娃,望着那头吃人兽,眼看到了三天期限,只好哭天抹泪。

正哭哩,感觉有人拍了她一下:“别哭了,我给你指条活路吧。”寡妇抬头一看,是个白胡子老头儿,赶忙跪地下磕起头来。

白胡子老头儿亮出一样东西,亮晶晶的像根绣花针。他对着绣花针吹了口气,说声:“变!”眨眼间,绣花针变成了一根鞭子。

老头儿说:“这叫赶山鞭,是件宝物。到了今天晚上三更天,你拿着它,对着铁牛打三下,保你母子平安。”说完,金光一闪,老头儿不见了。

到了夜里三更,寡妇悄悄地起来,拿起赶山鞭,对着铁牛身上就打。咦,万斤铁牛真地晃起来了!寡妇又喜又惊,把眼一闭,啪!啪!又是两下,铁牛先是一阵抖动,接着一摇三晃,越走越快。由于用劲太大,赶山鞭都戳到牛屁股里了!铁牛走着晃着,赶山鞭左右甩着,一直等到赶山鞭甩掉了,铁牛才慢慢停着不动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官兵们发现铁牛不见了,就来逼着问寡妇。寡妇把白胡子老头儿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官兵们一听有宝贝,赶紧去追。找着了赶山鞭,又赶紧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得着赶山鞭,急忙去赶万斤铁牛,谁知道无论怎么挥鞭,铁牛只是纹丝不动。看到这种情况,秦始皇心里不禁有些发毛,心想:“这也许是上天在警示我?”从此以后,秦始皇再也不敢用万斤铁牛坑杀老百姓了。他拿着赶山鞭,把陆地上许多大山赶进了大海,填海造田,也算干了件好事。

从此,万斤铁牛就留到了河南,天长日久,变成了八百里伏牛山。据说送赶山鞭的白胡子老头儿,是天上的太上老君。见秦始皇杀人太多,为了搭救老百姓,才把宝物送到人间。

另一个传说是在嫦娥奔月之前,有一神人把她养的一头黑牛带进了天宫,被王母娘娘派往蟠桃园耕地。有一次,嫦娥去天宫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黑牛便悄悄地衔着嫦娥的衣带来到月宫。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将黑牛打入东海受罚。善良的嫦娥派蟾蜍把黑牛搭救出海。王母娘娘又派天将去捉拿黑牛,黑牛一头扎进地穴躲了起来,被凶恶的天将封死在里面。黑牛运功变成了巨大的神牛,但是,始终没能撑破地皮钻出来。从此,平地便隆起了八百里伏牛山。 这里曾经有个具有数百年历史铁牛庙,是后人祭祀所建。每年正月十八至二十二,充满山村风味的铁牛庙会在此举办,搭台唱戏、民俗表演使得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此一聚。

混元星际门是马老师创的门派,门派绝学闪电五连鞭,前文介绍过这里也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