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40年后,除了山西外,国内其他地方并不算太平,尤其是重庆国府的日子非常不好过。
日军十一军在夏季发动了栆宜会战,进入重庆的重要门户宜昌失守,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也殉国。日军的刀锋紧逼重庆,国府的正面防御压力空前加大。
同时,国府在敌后的力量也频频失利。
日军已经意识到稳固后方的紧迫性,日军占领区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抗力量,给予日军的威胁越大,使得日军在占领区想要以战养战的战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日军自身兵力不足,所以学习清朝初期时采取的手段,在中国积极扶持建立伪军政府,企图以华制华,用一些亲近他们的中国人来帮助他们来消灭在中国的抵抗力量。在日军和伪军的联合打压之下,重庆国府派到日战区的游击部队,纷纷受到打击。
并且在各日军占领区,不同势力都有为数不少的游击力量,由于敌后的土地和资源就那么多,不光要和日军、伪军战斗,甚至还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经常彼此之间发生摩擦。
日军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中国各势力之间的矛盾,于是开始积极促成中国国内各方之间的争斗,纵容其在日占区进行的摩擦。
尤其是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国内几方势力多次发生摩擦,经常性的为了一点地盘、一点粮食发生争夺,有时甚至大打出手,而在这些战斗中,国府的部队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大多没有占到便宜。
同时在国际上也发生了一些大事,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荷兰、比利时等国在德国的攻击下很快失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世界强国的法国,也只不过坚持了一个月就失败投降了,令中国军队的一众将领在茶余饭后多了一项笑骂的谈资。
同时也在心里对飞机坦克协同进攻的闪电战有了认识,集中所有可以集中起来的强力力量在一点爆发,这本是战场上名将们普遍使用的战术,在中国也有很多其他的表述方式,牛刀杀鸡战术,集中优势力量攻击敌人,都是这个意思。
并且日军实际上在抗战开始之后也经常利用集中优势力量进攻这样的战术,例如第六师团冲击长江北岸,尤其是合肥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战术。
不过开战之初的国军,没有有利地形做支撑,都不用坦克集群就能冲垮国军的防线,兰封会战时国军几个精锐军对抗一个十四师团,最后竟然都丢盔卸甲,何须日军使用坦克集群?
只不过中国的战略纵深大,日军的力量进行分散后,这种战术才无力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