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初心

《表演日记》

还从没真正地大屏幕上看到过自己的面孔,而非之前表演课看到的那种,在灯光的塑造下,自己仿佛是另一个人了。跟着电影场景的转换,当初拍摄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我不禁掏出自己去年的手账本,翻看拍摄期间写得日记、周记。看着自己塑造的人,再结合当时对拍摄的牢骚或者对表演的感触,我能感受到自己确实在成长。

现在的心境再来看当时拍摄的画面,戏中人的表情、肢体、眼神确实带着稚嫩,我能肯定这和自己的表演水平相关,但是不知道导演的拍摄手法或者导演的成熟程度是否会影响演员的表现力呢?

发展心理学上说,人真正成熟起来是在20岁之后,我不记得具体多少岁了,回想四年前刚回来的自己,尽管心知自己30岁,自诩成熟,但其实总会有冲动的想法,或许这个身体的本能以及发展阶段也影响了我的思维?到了今天,我已经23岁了,按理说,是更成熟的。那么,这样的成熟状态是否会影响我的表现力。

必然会的吧?我注意到W的演戏手法,不知是否是人设的不同,她的演戏方式更加外放,如果我接到的角色是这样外放的,我是否能够饰演出来?

不得不承认,我的性格对演戏影响颇多,但是我也不是没有开拓的勇气。依稀记得上一世每一次转换环境,我都告诉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因为他们认识的是第一次我所展现出来的样子,所以我可以表现得不一样一些。演戏是不是也是如此?

每个角色,无论癫狂、歇斯底里、安静、沉默寡言、愤恨、压抑全都是我的一个面向。读博时写得每一章节,投出去的论文一遍遍地打磨,走在巴黎街头偶尔的想要放声大喊,却只能发出无声地吼叫,或许这都是我演戏的源泉。记住这些时候,不断回忆这些时刻,将它变成一种下意识,这样在表演的时候我就可以自然调用这些情绪了。

这样做是对的吗?这是不是匠艺式的表演呢?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似乎没什么逻辑。回到今天一天看的三部电影,听着讨论会影迷发出的疑问,好多问题甚至不如我们的电影放映结束后的两个观众提的问题。但是,也不是观众的错,正如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作品创作出来后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仿佛一个孩子,它有自己的成长弧线。

好吧,我再一次展现了我的矛盾。除了我们的电影,其他的大学生电影相比邵乐乐各有千秋,我虽然也没什么资格去评价电影中的演员,但是面对其中一个颇为沉重的题材,我总感觉演员表现得过于刻意。小镇青年是不是一直想要逃离小镇,他们一定是痛苦的吗?有时候,我更愿意称之为麻木,他们没有愤怒,因为他们不知道对谁愤怒;他们没有悲伤,因为他们不知道为谁而悲伤。

又或者,在表面的麻木下,是他们深层的愤怒与悲伤,但也要同时承认那些愿意主动留下的享受小镇的青年。

好久没有写这么长的日记了,手都写酸了。

晚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