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面对恶意竞爭!!!

更別提內陆了,“刘氏基建集团”承建埃塞国的水电大坝,让五万户人家晚上有了光;

马丽的新公路,让山沟沟里的芒果三天就能到首都,价格翻了一倍。

无数的非洲像马丽一样的老百胜跟著受益。

相比那些西方资本企业,东大的企业是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他们到非洲来不仅是为了赚钱,还带著当地人一起发財,帮助当地人走向更好的生活。

可这些,都没拦住那张五百亿的诉状。

然而,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诉讼背后,却隱藏著更为复杂的博弈。

最近一些外媒媒体上突然涌现大量报导,將一起普通的尾矿泄漏事故渲染成“环境灾难”,西方一些环保组织更是藉机大做文章。

与此同时,境外网络社交媒体上流传著经过剪辑的所谓“害者採访”,画面中瘦骨嶙峋的当地人与“刘氏矿业”的logo被刻意拼接在一起。

刘振邦放下文件,目光如炬:“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围猎。他们先用舆论造势,再通过司法施压,最后想逼我们就范。”

他转向法务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三个工作组:第一组负责国际仲裁,第二组调查幕后推手,第三组准备反制措施。”

会议室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国际业务部主管的手机突然响起。

他接完电话后脸色骤变:“董事长,刚收到消息,西盟突然宣布对我们的矿產品加征25%的特別关税,理由是'环境补偿费'。”

刘振邦闻言反而笑了:“好一招组合拳。不过.”他站起身,走到世界地图前,“他们忘了一件事——我们可不是一家单打独斗的企业,我们的背后是整个'刘氏'……”

敌人这么明显的针对,就不是单纯的商业竞爭力。

既然他们要给“刘氏矿业集团”上手段,刘振邦决定找“靠山”了。

因为这官司来的时间点,太巧了,巧得像剧本。

攒逼亚还欠著东大几十亿美刀的债,这节骨眼上彻底反水,跟“刘氏矿业集团”撕破脸,图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月,阿美利卡人高调宣布,要砸钱投攒逼亚的“洛比托走廊”。

目的?明摆著就是想绕开东大经营多年的物流线,要来抢饭碗。

这盘棋下得可真大。

阿美利卡著名矿业巨头前脚刚放话,要掰一掰“刘氏矿业集团”在铜鈷市场上的手腕,后脚这场官司就来了。

攒逼亚没说话,但其矿业部们默许调查,西方媒体就闻著味儿就扑上来了,纷纷一口咬定“刘氏矿业集团”瞒报了事故规模。

一桩普通的民事纠纷,竟然瞬间就变成了国际舞台上的大戏。

可话又说回来,要是把所有锅都甩给外部势力,那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攒逼亚这场官司,之所以能从一个技术问题,变成全民的怒火,根子还在东大企业自己身上。

东大人帮助当地盖起了高楼,却没走进一些当地人的心里。

语言,就是第一堵墙。

有位“刘氏矿业集团”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华清博士说,他写论文、开国际会议,英语溜得很,跟欧美专家辩论都不怵。

可一坐到非洲业主的谈判桌前,听著对方那带著浓重口音、语法天马行空的英语,他瞬间就懵了,从社交达人变成了哑巴,一句话得让人重复好几遍。

这不是个例。

非洲有两千多种语言,就算在官方说法语的马丽,老百姓聊天也都是用自己的班巴拉语。

“刘氏矿业集团”的工程师,听到的信息得经过“当地土话”到“当地英语”再到“我们能懂的英语”这么两道翻译,一来二去,意思早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误会就是这么来的。

比语言更难懂的,是文化。

在埃塞国,一个“刘氏矿业集团”中方主管就因为当地员工到点就走,气得当场发飆,扣了所有人的奖金。

他不明白,项目这么赶,加个班怎么了?

第二天,好几个员工直接不来了。

他找人一打听才知道,头天是一个同事孩子的生日,在人家文化里,天大地大,家里的事最大。

这种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也让很多东大前来非洲投资的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寧可大价钱从国內找人,也不敢用当地员工。

有位在肯尼国开厂的老板算过帐,国內派个技术员,工资补贴加一块,一个月成本一万多块;在当地招个大学毕业生,三千块就够了。

差了三四倍,可大家还是选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