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又到中秋!!!

第812章 又到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在东大人的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仅次於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每一年的中秋节,人们都比较重视。

各大单位、企业、学校都会放假,发放过节礼品。

虽然每年都是这样过中秋的。

但是社会在快速变迁,不同年代的人,对过中秋节有不同的记忆。

在佳节將临之际,《燕京都市报记者的王林隨机採访了几位刘家庄高新区的老、中、青市民,探寻刘家庄几代人的中秋记忆,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不变的情感。

与“60后”“70后”不同,“50后”聊到中秋节,月饼成了他们的“共同回忆”,对儿时不能“独享”一个月饼的他们来说,分到拇指大小的月饼已不仅仅是记忆中难得的美味,更是儿时纯粹的快乐生活烙印。

“那会儿我家还在刘家庄西岸,那会儿还是村办集体企业。”

聊到自己的中秋记忆,50多岁的老刘眼前似乎浮现起儿时的情景,脸上满是笑意:“那时候过中秋节比起別的地方我们还真是幸福,我们村里的企业会给村民们发猪肉、鱼、螃蟹、酒和五仁月饼。

猪肉是集体养殖场养殖屠宰的猪,鱼也是稻田养殖的草鱼,还有个大膏黄肉肥的'胜芳蟹',以及开始誉满京城的'太行酒'。

我们老早就等著、盼著过中秋节,可以代表父母去厂里领月饼……”

那会儿老刘的家还住在永定河西岸,而刘家村里的企业在永定河的北岸。

每到厂里发月饼时,老刘就和街坊邻居的十几个孩子们一起结伴去。

走过一条条田埂、穿过一片片稻田,一群小孩你追我赶,兴奋地朝永定河北岸的厂里跑去。

一路上,孩子们的笑声在秋风中飘荡,金黄的“京西稻”稻穗隨风摇曳,仿佛也在为即將到来的节日欢欣鼓舞。

老刘回忆道:“那时候的月饼是用油纸包著的,老远就能闻到五仁的香气。

我们这群孩子总忍不住偷偷掀开一角,看谁家的月饼最大最圆。”

到了厂区,孩子们排著队领取自家的那份节日福利。

村里的老会计四叔公戴著老镜,仔细核对每家每户的工分本,分发时总要叮嘱:“拿稳嘍,可別摔了。”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是领完月饼后,还会给每人发几颗水果。

老刘说:“那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们都要攥在手心里捂出汗了才捨得吃。”

回程时夕阳西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著月饼,时不时要掀开油纸闻一闻。

有人提议在田埂上歇脚,大家便围坐分食一颗,你舔一口我舔一口,甜味在舌尖化开的瞬间,连晚霞都变得更绚烂了。

老刘笑著说:“现在想想,那其实都粘上稻穗的清香了。”

如今永定河两岸早已高楼林立,当年的田埂变成了柏油马路。

但每到中秋,老刘还是会买上几块五仁月饼,坐在阳台上望著曾经的厂区方向慢慢品尝。

他说:“现在的月饼馅料多得挑眼,可最难忘的还是油纸包里那股混合著青红丝、冰块的朴实香味。”

老刘至今仍记得,手里捧著月饼时的幸福和快乐。

“那会儿,正是三年困难时期。

我们刘家庄的事业刚起步,虽然比起別的地方村民们已经跟幸福了,但是物资依旧很缺乏。”

“领到月饼我们肯定还不敢马上拆吃,但又想吃怎么办?”老刘乐呵呵地说,那时的月饼外包装是一层纸,月饼油渗透出来,他们摸摸那层油纸,又舔舔手指头。

“一帮小孩去领月饼,回来的路上,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月饼,憧憬著吃月饼那一刻。”多年过去了,那一路的幸福仍刻在老刘的心里。

“中秋节,每家发放二斤月饼,一斤留给自家吃,一斤用来给亲戚朋友送礼。”

一斤月饼过个中秋节,“我们40、50后”的兄弟姐妹又多,饼少人多,兄妹便一起分吃一个月饼,“最小的得多点”也成了分饼规则。

“我有4个兄弟姐妹,每次分一个月饼,每人分得一块像拇指大小的,我弟就会得两块。”老刘笑著说,弟弟又是个“得了便宜还要卖乖”的人,每次看著兄姐的月饼吃完了,他就拿著自己剩下的那块在他们面前显摆。

晚上等弟弟入睡后,老刘和大哥马上爬起来,將弟弟“珍藏”在口袋里的小块月饼拿出来分吃了。

“偷”吃弟弟月饼的往事,现在还成为他们兄弟几个共同的甜蜜回忆。

和老刘一样,“60后”老张的中秋记忆也和月饼有关,他也试过摸摸包装月饼的油纸,然后舔舔手指,“叉烧月饼油多,有的小孩家里穷,看到別人扔出来的月饼包装纸还拿起来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