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佛教和景教的辩论

张溥的加入,使得更多士人关注这场争论。

作为一个信徒不到一万人的宗教,景教在大明民间的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常小,或者说完全没有影响力。

但是因为他们身着儒服、以西儒形象传教,在士大夫中却颇有影响力。

这也是朱由检对景教极为重视,一定要整治他们的原因——

一万人普通信徒朝廷完全可以不在意,但是一万士人信徒,却是不可忽视的势力。

现在信仰景教的,就有很多士人。徐光启、杨廷筠、王徵……更是进士出身。

随着朱由检对科学的推崇,和西学联系紧密的科学,可能会引导更多的士人信仰景教,这也是朱由检希望将科学和景教分开的原因——

他可不希望景教借着科学大肆传播,甚至出现“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谬论。

张溥显然察觉了这一点,完全以研究学术问题的态度,看待这场争论。

他的不偏不倚,让科学的治学方法得到更多认可。

很多不信仰景教、也对景教没有多少恶感的中立士人,因为这篇文章,生出了研究景教的兴趣。

有发表论文任务的翰林院官员和科学院研究员,开始针对景教撰写文章,剖析这个宗教的一切。

传教士带来的各种教义、还有他们的习俗和学问,都被大明士人审视,进行深入分析。

张溥提到的一夫一妻制等习俗不用说,长子继承制、女性继承权,都因为这篇文章,被更深入地了解。

还有人发掘出西方一夫一妻制之下,存在着几乎公开的情妇情夫等问题。

这在大明就是通奸,应该受到惩戒。

东西方礼法的碰撞,开始被人重视。

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泰西诸国存在一套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礼法,两者有许多矛盾。

这些礼法在大明士人看来有野蛮的地方,但是相比几乎完全没有礼法、弱肉强食的野蛮人,他们确实称得上文明人。

一些人开始理解皇帝为何要承认一些国家为文明国家,他们确实不同于普通夷狄。

另一些人,则是受到刺激,反对这个文明的一切。

他们坚决认为泰西诸国是蛮夷胡虏,打着去胡化的旗号,质疑看到的一切。

例如宣武门旁边的天主堂,因为采用西方教堂样式,就受到了质疑。

一些士人认为它和其他建筑格格不入,即使不彻底摧毁,也应该改为中华样式。

景教则辩称这种建筑和佛塔一样,朝廷允许佛塔存在,就应该允许教堂。

还有一些宗教的建筑,同样来自域外。

甚至指出紫禁城中,同样有一处异域风格的建筑。

(武英殿大修前的浴德堂后院,元代宫庭浴室的遗留,阿拉伯风情浴室)

这让更多的领域被卷入,尤其是相关宗教,建筑样式和教义同样受到审视。

可以说,大明的宗教界,在崇祯五年的开始,变得满城风雨。

很多人都预感到,宗教界的大变故,已经将要到来,并且会影响今后数十年、数百年的宗教格局。

景教在这场风波中,可谓摇摇欲坠。

刚在大明传播没多久的他们,根本没有承受这样风波的能力。

眼看脱离景教的信徒越来越多,一道从南洋传来的消息,引得传教士狂喜:

“回来了!”

“出使泰西的使团回来了!”

“已经通过满剌加,正在向京城返回!”

却是孙元化、龙华民率领的使团,在经过将近四年的航行后,终于顺利返回。

他们在经停满剌加时,被当地锦衣卫探知,向京城传回消息。

京城的传教士,热切期盼他们能带来教廷的回复,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朱由检同样极为期待,因为他希望使团带回的技术和种子,能够促进大明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凡这些人能把他交代的任务完成一半,都会对大明带来很大改变。

攻击景教的言论,在他的授意调门开始降低。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术界,进行学术讨论。

——

钱谦益对此是不满的,因为他想要一鼓作气,彻底把景教压下去。

并且他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想要把徐光启从大学士位置上拉下来,九月换届时多一个大学士之位。

被他鼓动起来的佛门,同样不愿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