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自行其是的袁崇焕

打着莫氏旗号开展安南战事,可谓有利有弊。

弊端在于会扩大莫氏影响,将来把安南都统使司改为安南都护府会有一定困难。

利处则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大明对安南的征讨,转变为安南内战。

作为取代黎朝又被驱逐的政权,莫氏之所以能够残存,是因为它在安南残留着影响力。

黎朝中兴之后,权力被郑氏攫取,被很多安南人认为名不副实。

黎朝的官职被清化、义安人士占据,也让很多北方文人不满。

张镜心进驻高平后,很快就察觉到这一点。因为他发现很多安南北方的士人,就云集在这里。

这让他顿时动了心思,一面和这些文人交流,一面向朝廷请求,允许开科取士。

朱由检收到张镜心传来的奏报后,对这位自己派出的使者,总算有几分满意,叮嘱理藩院和礼部官员道:

“境外科举如何展开,举人、进士名额有多少,你们要仔细商议。”

“不过汉语四级考试,已经可以展开。凡是通过考试、愿意为大明效力的,都可以任命为吏员,甚至立功后授与官身。”

“县试、府试、院试,可以立刻设立,通过者授予秀才和公士身份,立刻授予官身。”

“今年安南取用的秀才人数,不得低于千人。”

“大明的军队走到哪里,秀才就要录取到哪里。”

这明显是对安南的优待,内地的臣子就有些不满了。

礼部尚书成基命劝谏道:

“内地的秀才只能担任五级吏员,成为官员不但要有年功,还要通过礼法、数算考试。”

“陛下允许安南秀才直接任官,实在太过优待。”

“与其用这些不知忠心、不知才能的人,不如用大明秀才。”

理藩院掌院黄立极道:

“安南之地新附,有一定优待是应有之义。”

“何况陛下早已允许举人去海外可直接任官,没有举人功名的大学生,毕业后只要通过礼法数算考试,同样有很大几率被招揽为官员。”

“臣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安南开科取士,收拢当地人心。”

“至于之后他们的才能如何、是否完全忠心,可以以后再看。”

这契合了朱由检的想法,他点头道:

“海外新附之地,前些年必须要给予一定优待,以便当地归顺大明、主动归化为华人。”

“这次开科取士就是这个用意,张镜心的奏疏、还有黄卿所言,甚合朕意。”

“你们理藩院是用心了,知道如何教化夷狄。”

褒扬了理藩院的做法,答应了张镜心的提议。

安南的科举将由他主持,在打下的地方迅速展开。

——

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张镜心虽然出自礼部,但他如今是理藩院官员。礼部对自己的权力被理藩院攫取,自然有所不满。

不过此时是战时,不是纠结成法的时候。朱由检早已规定,发生战事的地方都是戒严区,方便随机应变。

在给张镜心增加了提学职务后,朱由检看着脸色不太好的礼部官员,安抚道:

“方才成卿所说,也有一定道理。”

“相比刚归顺的华人来说,朕自然更信赖内地汉人。”

“安南新附之人有这个优待,内地秀才同样有机会。”

“不过必须去安南前线听令、并且承诺在安南至少任职六年,方能获得官身。”

这照顾了成基命的面子,并且显示出对汉人秀才的优待,不让朝野上下认为皇帝更重视刚归附的外夷。

不过去安南前线任职、而且至少效力六年的规定,还是让很多人认识到:想获得这个优待不容易,需要去拿命拼。

大明的秀才有这个勇气的估计不会多,就像之前的举人去境外可直接任官的规定,就没有多少举人愿意。

但是这个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至少大明的秀才认识到开疆拓土不是和他们毫无关联,他们能通过这个机会获得官身。

去年就已毕业、至今还没有找到去处的大学生,更是对这个政策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了直接做官的机会: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安南收复,就是我等做官的机会啊!”

这些没能就业、也没把握考取举人的大学生,开始主动报名,前往安南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