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为议和

至于北伐收复失地什么的,更是无从谈起。

司马懿对此只想说,你可真是我司马懿服侍过的最差劲的一个皇帝了。

此时他的脑子转得飞快,他在想接下来应该说些什么来回答官家的问题。

是将杀岳飞则和的事情说出去,还是找借口暂做推辞等日后再说。

曾经司马懿的老师管宁就教过他说:

“看《史记》时,可以将自己设想为其中的任何一人,亦可根据书中彼时、彼事、彼境而设想出任何谋略,也就是设身处地、易境而入。”

如此,司马懿在面对任何事情时,常常把自己从脑袋里分劈成数个分身,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立场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反复权衡。

在这般思考过后,最后所想出来的对策都已相当周全、相当深刻、相当成熟了。

而这也是他司马懿一生没有输过的秘诀所在,将所有情况都考虑到以后在做出的决定,又怎会出现大的问题呢,不出大问题又怎会输呢。

于是司马懿就站在眼前这个皇帝的视角上来,认真的反复的开始思考当下所面对的这些问题。

为什么官家他这么急着想要议和,为什么每次非得要金人兵临城下了,他才想着要开始北伐,或者说他是被迫北伐还要贴切一些。

而且明明有的时候战局还挺顺利,完全可以再继续打下去继而收复中原,却每次他又以各种理由让前线的将士们退兵。

所以北伐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以战求和,这个委曲求全的总体战略思想。

以战求和....一般人怎么会以这样的方向来想问题呢,可真是让人意外呢。

不过眨眼间的时间,司马懿就暂时分析出来了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第一是皇帝他被金人打怕了,那种几乎是深入骨髓的畏惧。

真是可笑,后来司马懿又突然想到这堂堂大宋皇帝,竟然都将朝堂搬到海上去了,日日夜夜就在船上待着,以免被金人所抓到,这真是常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事情呀。

另外就是皇帝得位不是很正的原因,按理来说,他身为第九子,想要轮到他来登基当这个皇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事情偏偏就是这么蹊跷且无常,来了一遭靖康耻,让他有机会当上了这个皇帝。

眼前北方还被金人关着一个大宋名正言顺的皇帝呢,也就是说,若是北伐成功将此皇帝救回来的话,那么眼前这个皇帝的身份就会显得极为的尴尬。

等救回来以后,这位子到底是让还是不让呢,若是不让于礼不合,若是让了又岂会甘心,就算心有甘却命不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