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汉之前对外国人的监控识别,主要还是通过港务部门登记、公安部门把关、情报部门筛选信息进行识别这么三个步骤来实施。新移民到港都要经过数日的审核程序才能得到下一步的安置,那自是最为严格的一类。到港的商人、水手、务工者、学者,也通通都需在入港后办理手续才能登岸,在数量不大的情况下,监控起来倒也不算太难,但此次庆典期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相关部门想要保持有效的监控就有不小的难度了。
安全部为此也想尽办法,将各地的精干人员提前调回三亚,与军方警方合作布控,力求在庆典期间维持好三亚当地的治安稳定和情报安全。
何夕对此倒还显得比较乐观:“其实外国人还是比较好监控,南洋和西方人的外貌特征都比较明显,本地民众以汉人为主,这些外来人走到哪里都很显眼。我们倒是要多放一点注意力在那些华裔身上,我记得一月破获的西班牙间谍案,案犯就是华裔吧?”
“没错。”郝万清点点头道:“那个案子里除了一个居中跑腿送信的阿拉伯商人之外,几个在本地潜伏的西班牙间谍都是华裔。这次到港的人员当中,华裔或者是混血华裔的人员也为数不少。根据我们现有的统计,至少有三五百人之多,这些人只凭外貌语言,很难分辨真正的身份。何况他们如果是怀有特别的目的,那肯定在这些方面都会有所准备,所以我们目前还是对三亚实施了分级戒严的制度。”
所谓分级戒严,就是将三亚划作几个需要不同权限才能进入的地区,对外来人员分级授权,限制其在港期间的活动范围。比如类似通往田独的道路,或者是胜利堡附近,便必须要验证身份才能获准通行。这种办法虽然执行起来相当麻烦,但在当前这种治安环境下,安全部暂时也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好在前几年的周年庆典中也试用过类似的管理模式,如今只需稍作调整,将监控的规模扩大一些就行了,倒也不用再另起炉灶。
说到外来者的身份识别问题,郝万清也向何夕提问道:“广东那边的监控网布置好了吧?”
何夕苦笑道:“说起来我这次迟了一周回来,也就是为了这事。”
要说最难监控的对象,毫无疑问就是来自大明的人员。这些年来自大明的人员除了商人和移民之外,也还有不少别有居心的人尝试过用各种手段混入三亚。这其中既有官府背景的锦衣卫、东厂番子、军中密探、衙门捕快等等吃公家饭的人员,也有来自民间的商业间谍,想来三亚捞金的大盗小偷,试图藏匿行迹逃亡而来的朝廷要犯。这些人一旦进入三亚潜伏下来,相关部门要将其挖出来还是相当不易的。
来自民间的这些人很难在源头端实现有效监控,但吃公家饭倒相对好办一些,何夕在广州经营多年,方方面面的人脉和信息网都运作得十分顺畅了,可以说地方上的任何衙门要派人去三亚,何夕这边基本都能在相关人员从广州出发前得到消息,然后利用海汉在信息传递手段上的优势,在其抵达海南岛之前便先布控,进港的同时就已经落网。
安全部里曾经在大明锦衣卫中任过职的李清扬,当初试图潜伏到三亚,然而就是被这样给抓了现行,后来才被海汉收服改换门庭投入安全部中效力,这几年里在反谍战线上倒也立下不少功劳。
这次何夕南下归来之前,也提前在广州和肇庆两地秘密布控,对地方上相关的衙门进行监视。这种监视当然不是靠人力去衙门外一直盯着,而是通过各种情报渠道,获知这些衙门是否在近期有派人前往三亚的计划。虽说各个衙门里都有管事的人收了海汉的银子,但也不是所有人的屁股都坐在海汉这边,保不齐也有人想搞点花样出来,安全部对此也是丝毫不敢大意。
而这次就正好遇到肇庆的东厂衙门更换主官,以前的主官感染了风寒,治了几个月没治好,在年初的时候一命呜呼了,接任的官员直到三月中旬才到肇庆府。而何夕为了确定这新官上任不会瞎放火,就不得不推迟了回三亚的时间,专门找人去活动了一番,尝试用银子摆平这新来的宦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