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沙喜的关注点则是在东江镇内部的民政体系上,他比较在意的是东江镇的军事管理制度是否已经深入到民间,这关系到海汉制定的军民分割安置方案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虽然闹不出什么大事,但沙喜也不希望今后在自己的辖区内存在着一支不受控制的准军事力量。他甚至已经考虑好了相应的对策,就是设法将东江镇主管民政的各级头目架空,或是干脆让其调离此地,由海汉这边安排人员将民政事务接手。虽然这可能会引起东江镇民众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但沙喜认为这都是小麻烦,至少要比无法完全掌控局面好得多。
但沙喜很快就发现,自己也跟陈一鑫一样多虑了,东江镇派过来的这些人明显不具备专业的军事素养,甚至可能连民兵的标准都还差一大截,也就只是对军规比较熟悉而已。他观察一阵之后,索性从劳动队伍里随机叫了几人出来,一一进行了短暂的谈话,以了解对方的状况。这种抽样调查的样本数量虽然不多,但沙喜还是很快便了解到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东江镇早年的兵源主要是来自辽东,因为面临着极大的外部军事压力,军属接受军事训练也成为了常态。但自从后金军南下占领辽东大陆全境,将东江镇赶到海上之后,处于物资缺乏状态的东江镇不得不尽可能削减正规军编制,减少日常训练次数,以节省作战物资的消耗。到后来粮食供应越发紧张,皮岛上开始时不时地出现断粮的状况,就连正规军的日常训练也基本中断,就更不用提民间的武装组织了。
后来海汉人出现,向皮岛提供了大量物资,才终于让东江镇缓过来一口气。但在海汉从皮岛招募移民的过程中,除了大量无路可走的辽东难民之外,还有不少东江镇的民众也选择了通过投靠新主这条路来离开皮岛这个苦寒之地。特别是那些有过从军经历的老兵,更是海汉最喜招募的对象。
只要这些人身体没有残疾,召回海汉之后训练一番,只消几个月工夫便可以摇身一变为海汉出战了。而他们为海汉卖命所能获得的报酬,远远超过了在东江镇服役的待遇,这种套路在民间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被海汉搜刮了大量退役老兵。
这样一来,一直待在皮岛上没有离开的民众,所具备的军事才能就比较有限了,而且这些民众参战的欲望也比较低,否则早就加入东江镇的部队,或是应征海汉的招募了。而沈氏叔侄迫于手头掌握的资源有限,也很难再将东江镇的武装规模扩大,反而是在海汉的建议之下,走上了精兵路线。总兵府从军中挑出少量精锐按照海汉军制重新进行编制,配发海汉提供的武器,由海汉军事顾问对这支新军进行操练。
目前理论上东江镇还保有四千人上下的部队编制,但实际上真正拉出来能打的,也就只有海汉帮助东江镇练的这支新军了。其他的部队基本都只能充当辅军,负责后勤辎重之类的任务。至于这一万多民众,恐怕当下连三百人的民团都凑不出来。
沙喜虽然尚未完全确定自己探访到的消息便是客观事实,但这些信息至少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而且他在寻找随机访问对象时并未集中在一处进行,而几人的讲述都基本一致,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东江镇负责民事的官员知道这两位来巡视工作的海汉高官身份不凡,态度也是十分谦卑,一直点头哈腰地跟在身后,唯恐出了什么差错。反倒是普通民众并不知道这两名海汉官员的身份有什么特殊,比起东江镇官员还少了几分敬畏。
听到消息从另一处工地赶过来的刘山夏终于到了,他亲自带着二人去观看了第一处移民村的建设状况,并向他们讲解了目前的施工安排。
“你们也看到了,就算这边有劳动力,但工程进展也快不到哪里去,所以沙喜你也不要太指望能从这里抽人了,就算能抽那也是军方先抽去前线工地,那里可比这地方要紧得多了。”刘山夏一上来就点明了沙喜的小算盘。不过沙喜被点破心思之后也不以为意,只是笑了笑作为回应。
海汉在殖民地建设移民村落,一般都是提前数月就开始谋划,准备相应的建材和预制件等等,一旦开工就会以极快的速度搭建起制式的简易棚屋。而划给东江镇的这处移民村落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做多少准备工作,就更别说提前制成搭建房屋所需的各种预制件了。即便海汉有这个能力,那肯定也是将其先用在旅顺堡那边了,最近从山东方向迁入旅顺的移民可还有大部分都在帐篷里住着,沙喜肯定不会把好东西让给东江镇的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