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日,你们灵道是不是多少有点不知好歹了,自己再怎么说也是个二品,不理我可还行?
於是,李启准备闹一闹,整点动静出来。
但他开始闹的时候,他才愕然发现……
等等,怎么闹来著?
输出杂念?那好像是魔道的手段,在灵道这里,一切事物的理念都被归纳整合,哪怕是"战爭""破坏"等等也是如此。
所以,输出杂念带来的影响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启会被"分类"出去,完全影响不到其他人和其他理念。
你要怎么才能伤害到一个"理念"呢?
你可以击碎大山,可是,你能消灭"大山"这个理念吗?
击碎了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哪怕打碎了宇宙中所有的山,消除了所有"山"的存在,让所有人都忘了还有"山"的存在,可是在"山"的理念面前,还是会有不断的"山"被创造出来。
造山运动永远不会停止,隆起的地面一直都会存在,他们都是对"山"这一理念的显化罢了,理念还存,物质就会一直摹仿出来。
那么,"山"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理念並无任何直观的表现,由於没有直观,就算运用逻辑的方式无限地去追溯时,最终必定发现它是无法形容的,只能去"理解"。
所以,为了便於理解,我们有必要赋予它一个直观的形象,而这个直观的形象,就是这个理念在物质上的显化,那就是"山"本身。
最终绕来绕去,就会发现,在"灵"的世界,这种爭斗是毫无意义的。
所有人的意识、一般的概念,这些东西都不依赖任何物质实体,也不遵循任何物质上的规律,互相之间是完全割裂开的。
李启想要影响其他人,必须得想其他办法。
如果只是为了"战爭",为了"大闹",那么对绝对永恆的理念本身来说,这种战爭本身也是不动的,永恆的。
一切事物都是其理念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体现,所以,当你真正来到"理念"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某种意义上是"静止"的。
於是,李启"坐"了下来。
既然没有人来和他说话交谈,他也无法影响其他事物,那么就自己悟吧。
??????55.??????
可别小瞧二品啊。
李启放开了自己的感知,透过那些沙袋开始感受这些永恆的理念。
儘管是如此的不真切,儘管是那么的模糊,儘管是雾里看花,但……李启依然在通过自己的感官,开始侵入这些"理念"之中。
二品可以轻而易举的定义自己的体感时间,李启开始在这无尽的过程中,穷举自己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理念"。
他花了多长时间呢?
不用在意,不需要在意。
其见於集,质疑问辨。
知其学,补之於斯文。
但见李启在其中无所不读,读无不记,以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强行暴力理解所有的"理念"的所代表的事物。
人道圣人有微言奥旨,简简单单一句话,就需要其他人精思力索,能极其至,於百家万道,歷代史文,是非得失之理,必详稽而谨择之。
那么,面对纯粹的理念的时候,所谓的"微言奥旨",就更像是对理念的一种精深总结和比喻。
李启就从这点入手,学习大能者们总结理念的能力,本茂革,源深流,将理念撰为文,以其智能和见识贯穿古今,反覆辨审,归於典要,否驰骋虚词,充补其志言,以羽翼宗典。
通过这种手段,就算他无法真切的理解"概念"是什么,也可以强行暴力去归纳概念和理念的特质。
於是……
过去了许久之后,李启终於发现了"理念"的破绽。
理念是完美的,是永恆的。
所以,理念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而一个"绝对"的事物,就像是逻辑本身一样,会由於内在的否定性,会不断地分离出自己的对立面。
这很简单,如果理念本身是绝对的,无穷的,永恆的,那么,理念本身必然包含著对理念本身的否定。
否则的话,他就不是绝对无穷的永恆了。
如果理念本身包含著对自身的否定,那么,理念的静止就会因此而被打破了。
所以,理念並不是完全静止,虽然"理念"本身是静止而且永恆的,但理念互相之间,依然有"运动"。
李启通过自己的理解,他开始认识到,理念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理念之中到处都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