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数额比前两次的总和还要多。
不过这次改名字了,叫北伐国债。
购买国债的人达到了一定数额就能够获得一枚北伐纪念章。
官府也没说这枚纪念章有什么作用。
但是官府说了,这些纪念章会由从满清国库中缴获的铜钱来铸造。
这样的意义就不同了。
紧接着各家报纸上开始爆料京城的那些满清贵族多有钱。
据说醇亲王府的地窖中光是银冬瓜就有两干多万两。
这样的王府在京城就有几十座。
皇宫里的金银财宝的价值加在一起不会少于十万万华元。
这些故事讲出来,老百姓深信不疑。
一年清知府还十万雪花银呢。
民间关于这样的传说多了去了。
正好可以与报纸上讲的故事相互印证。
就连那些大商贾都对此深信不疑。
就这样,新一轮的国债再次在短时间卖完,一看市场的需求还很大。
这次刘峰良再次推出了五干万战后重建国债。
疯了,疯了……
户部这次真的是疯批了,要不是董良的力挺,这项决议很难在内阁会议上通过。
钱有了之后,大量的订单从工部和总后勤部发出去。
于是不管是官方的工厂,还是民间的工厂都开始扩大生产。
工厂扩大生产,就要招募大量的工人,城市里的工人招不到了。
他们就将目标对准农村,让工头下去招人。
但是想要农民离开土地去做工,就要让他们赚取比种地更多的钱。因为华族的百姓是有自己的土地的。
于是很多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节进城务工。也有一些家中忙得过来的人将一部分劳动力送到城内。
时间久了,有人就发现,大家种田的时间不够用了。
有人购买了机器帮人家干活,收取佣金。
农业机器的效率比人要高,有了它们,就能够节约大量的劳动力。
这就是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
董良设计的这种转变过程是常规的,效果比较慢,也许需要许多年。
还有一种比较快的,就是像英国人一样搞“羊吃人”。
地主直接将耕地改成牧场,这样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了。
农民,尤其是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只能另谋生路。
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入工厂。因为别无选择,只能任由工厂的压榨。
哪怕是到了现在,大英帝国成为了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英国的工人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工资少的可怜,还要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