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毛愣了一下,摇一摇头说:“那玩意儿太少了,不好搞。一挺二三千两银子。”
刘大双知道王大毛说的是实话,当初买装备时,朝廷大人觉得重机枪太浪费子弹,后来就没买。
没有就没有吧,什么时候去趟天津,那里洋鬼子多,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
回来靖安,他又开始折腾了,找了几斤小麦,放盆里用水漫泡一天一夜,倒掉水,像发豆芽一样,上面盖块布。每天淋点水,五六天后,小麦发出绿绿的叶芽。取出,把小麦芽切碎捣烂。
煮了一大锅玉米粒,熟了之后,晾凉了,捣个半烂。再把小麦芽糊加进去,加水,拌匀,盖上布。
一天后,沾点锅里的水尝尝,有甜味了。
拿了块布,把一锅稀糊过滤,过滤出来的清液拿去慢慢熬,随着水份的蒸发,液体越来越粘稠,颜色也越来越深。
很粘,快搅不动时,熄火,麦芽糖做好了。
这是刘大双偷师的技术,读大学时,食品系有个高中四班的女同乡,偶尔会和刘大双谈谈人生,吃个春饼卷土豆丝啥的。
聊的更多的是她们食品系实验课,做面包,做汽水,做糖果,馋的刘大双口水直流,一副猪哥样。弄得女同乡每次都误以为刘大双色心大动,处处小心防范,生怕刘大双越了雷池。
有次聊天说她们实验课做麦芽糖,刘大双好奇,跟着去看了一下午,学会了做麦芽糖。
现在想到后面一堆堆的玉米,他就试试做麦芽糖,哪知一试就成了。
这以后做点糖,给小孩吹个糖人,可就不缺原料了。
他想起小时候吃过的软软的高粱饴糖,软软甜甜的,应该也好卖,似乎东北还没有人做。
刘大双马上让305厂开始试制,不但可以消耗很多玉米,又可以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何乐不为。
厂里的很多工人都是关里来的,以前在农村家里都做过高梁饴糖,现在有玉米面,麦芽糖,又有酸奶,很快,软软的玉米饴糖就做出来了。
又有工人把玉米面炒熟,把麦芽糖加热后,沾上玉米粉反复拉伸,凉了以后,用剪刀剪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又一种硬硬的玉米饴糖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