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垒,尤其是进行决战的时候,最困难的不是如何战胜对方,而是如何能从敌人面前全身而退。
撤退是一门极高的学问,大多数的名将可以百战百胜,但他们并不懂什么是撤退,也做不到真正的撤退。
军神李楼云在自己的楼云兵书中提及过三不撤退和撤退八法。一直被之后的将领们奉为经典。但李楼云讲的明白,可真正做起来便困难无比。
此时在安国边界的大大小小战场上,无数的安国,孟国军队开始撤退。
不过在应天临等人看来,这场面说是撤退,实际上跟逃亡也没有什么区别。
在李楼云讲述的三不撤退中,战事焦灼不撤退,没有后援不撤退,士气低迷不撤退。
而在撤退八法中还强调了,想要撤退首先就要规划好撤退的线路,撤退的顺序,以及负责断后狙击敌军追击的兵军队。
其次在撤退之前也要通过各级将领将撤退的目的告知下面的士兵们,不要让士兵感到惶恐,以为自己打了败仗即将受到生命威胁。
总之撤退是一件麻烦事儿,也是一门军事艺术。但安国和孟国完全就无视了李楼云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
两国联军之所以沦落到这种地步,说白还是从萧明远的那一封调令说起。
安国这边的军队总帅是安国名将萧褪,负责监军的则是丰明君萧盛。
别看萧褪也姓萧,但压根跟王室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他虽然是安国军队的主帅,但萧盛却有极大的话语权。
当萧明远的调兵令传来的时候,萧褪是极力反对的。他征战多年,虽然战绩一般但也经验丰富,知道在如此焦灼的战场上,安国军队的士气又因为国内被鄢红绮大军威胁一事十分低落。
如果这个时候调兵离开,那就做实了后方危险的事实。到时候军中士气跌入低谷引起哗变那就完蛋了。
萧褪知道不能轻易撤兵离开,但萧盛却坚持要服从萧明远的调令。
萧盛的意思也很明确。王都是安国的核心。如果王都都没了,那么安国前线的这些战斗还有什么意义?
最后萧盛威胁萧褪,如果他不下令调兵离开,那么就是谋反。萧褪无奈只能作罢。
如果说偷偷地调兵离开还没有什么,但萧盛却在这一刻存在了私心。
萧盛的儿子萧杰宇也在安国前线,本来萧盛以为安国,孟国联军在孔青云的率领下肯定能击败应天临。所以他特地将儿子调过来好抢些军功为日后的仕途铺垫。
然而他哪成想战事会变成这副模样,战斗之激烈,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测,每一天每一时都有大量的士兵战死。
因此萧盛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儿子调回王都。一来王都会安全一些,二来还能捞个勤王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