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无可用之人

高起潜见杨嗣昌没有回答,又轻声提醒,杨嗣昌回过神来,“没什么,陛下已是同意议和,待会卢阎王进宫,本官也先同他透个气,免得他那个倔脾气又冲撞了陛下!”

“还是阁老想得周到,”高起潜略微躬了躬身,“如此,奴婢先回军营!”

东暖阁中,朱由检打发走了杨嗣昌后,脑中仍旧盘旋着灵光一闪而来的计划,此计太过冒险,也需要得力之人配合,而眼下时间过于紧急了一些,也不知来不来得及。

但愿在议和这事上,杨嗣昌能如他所言得急迫起来,尽早将这个消息传到皇太极的耳中去。

殿外天色渐明,朱由检坐了半夜,身上也觉得疲惫。

桌案上,王承恩已是将散落的折子拾起,朱由检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心下哀叹一声,崇祯这工作量可真是名不虚传,比起自己在博物院看的文献资料,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顿觉身边少了可用之人。

呈给皇帝的奏折,还只是内阁票拟过,司礼监秉笔太监朱笔审批过,才能出现在御案上。

这些折子分了几类,对上建奴需要援军的,又有援军要钱要粮的,各地天灾需要赈灾的,朝中官员互相弹劾的。

这些折子,阁臣们会先看一遍,给出具体的处理意见,便是票拟,票拟之后送入司礼监,由秉笔太监看这个意见是否可行。

可以说,这个制度让阁臣和司礼监相互制衡,算得上先进了。

可是,再好的制度也是人来执行,不管是饱学之士的阁臣,还是一心为皇帝的秉笔太监,不管哪一方的人出了问题,制度再好,也会带来灾祸。

而按照朱由检后世的眼光和阅历来看,崇祯皇帝其实对民生和百姓并不熟悉,所知都是听阁臣或者身边人所说,这便使得他做出的某些决策发生了偏差。

这一点,朱由检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和阅历可以得以弥补,可不足的是,自己所知的明朝,也是通过文献资料,并不是所有细枝末节都清楚,这也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摸索和熟悉。

看着看着,朱由检又忍不住眉头紧蹙起来,着实体会到了崇祯皇帝为何会日复一日的暴戾,若是自己连续十一年看这些不知所谓的东西,自己估计也是要气得发疯。

内忧外患之际,还有大臣忙着倾轧,忙着给自己牟利,排挤旁人,更有不知廉耻的监军谎报兵力,领空饷中饱私囊。

若再不变革,自己就算熟知历史,迟早还会走上煤山自尽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