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县已经乱套了。
这个位于巢湖之畔的小小县城,常住人口不过五万有余,短短几天之内,又涌入了七八万人,还都是当兵的大爷,惹不起。
人吃的,马嚼的,单靠巢县存储的粮草,根本就无法支撑。
赵彦徽也头疼,他好歹是后周禁军系统训练出来的大将,领兵打仗有一套,可对于治理“流民军”,那是一点招儿都没有。
士兵犯错了,打一顿、骂一顿,实在不行推出去砍了。
可“流民军”好几万,就算不心疼,只要犯错就推出去砍了,那得自己的刀剑都卷刃了。
于是,他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们随便,反正早晚就是要去当炮灰的。
最倒霉的,就是巢县定居的老百姓,流民也是老百姓,而且还是很惨的老百姓,如果他们一直逃荒要饭,或许对淮南社会的稳定,影响不是太大。
然而,赵匡胤、赵普等人属于“病急乱投医”,赋予了这些流民军人身份,让他们从心理上、自我身份上,产生了彻底的变化。
老子当兵了,当兵就能欺负老百姓。
一时间,巢县的恶性犯罪事件陡增,偷盗、抢劫的事情大白天都会发生。
那么,赵彦徽为什么不赶往和州,尽早与张琼会合呢?
三个字,等粮草。
事实上,黄淮中部及淮南部分地区的小麦、水稻收成并不少,赵匡胤想要养六十万军队,只要精心安排,勉强是能够支撑到来年五月份的,最多会出现半个月的青黄不接。
但是,“陈州政权”丧失了一个重要的依仗,就是郭荣在世的时候,建立的高效、强大的军需供给系统。
换句话说,张永德所在的“汴梁政权”虽然将领、兵力等逊色于赵匡胤,可人家的官僚系统、职能部门非常完善,什么人去做什么事情,早就形成了非常高效的衔接模式。
赵匡胤离开汴梁之后,赵普作为“大管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手下没有那么多部门官员可用。
就拿征集军粮来说,派人去一个县城,县令压根就不听你的,怎么办?拿刀砍了!行,砍完呢?
退一步说,县令也投靠赵匡胤了,配合全县收集粮食,一共一千石,你得想办法把这些粮食运走吧?问题来了,往哪儿运,别指望大头兵承包责任,赵匡胤还要派专门的人负责。
再退一步,运输问题也解决了,粮食进入仓库了,你还得想办法协调吧,哪儿缺粮草了,得提前运送出去,要是等到前线粮食吃完了、求援书信送到了,你在行动,估计粮食运到了,前面要么人饿死了,要么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