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38年的王守义,把十三香卖到全国,为何现在卖不动了?

胡宇伦 胡宇伦 2176 字 2个月前

随着生意的好转,王守义的儿子王银良决定辞职,加入父亲的生意。

有了儿子的帮助,王守义计划扩大业务规模。

他重新设计了“十三香”的包装,并于1987年成功注册商标。

此后,王守义建立了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小作坊由此成为了大工厂。

到了1998年,“王守义十三香”已经发展成一个注册资金8000万、年销售额达4亿、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的商业帝国。

但鲜为人知的是,一盒40克的“十三香”利润仅为8分钱,它完全依靠高品质和“薄利多销”的策略,实现了亿级的销售额。

2003年,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5亿元。

同年,王守义去世,在他临终前,他担忧后人不能妥善经营企业,因此立下“不上市,不从事资本运作,不涉足房地产”的遗愿。

但遗愿终究被破坏。

王家第一个违背规定的是王太白,家族的第三代成员。

他是集团第二代负责人王银良的侄子,被视为未来的接班人。

在英国留学期间,王太白动用家族提供的几千万,在曼彻斯特购买了十几处房产。

他原本希望通过此举证明自己的投资能力,但不幸的是,遇到了金融危机。英国房价暴跌,他手中的资金蒸发了三分之二。

小主,

但他依然不愿放弃,将家族提供的400万元创业基金投入其中,结果,王少爷遭遇彻底的失败。

之后,他只能低调回国,从事家族业务。

虽然王太白在房地产市场失败,但他的行为激发了王家后代的守业欲望,他们开始尝试多种业务,包括金融、啤酒、造纸、包装、食品原料等。

而作为第二代领导者的王银良,内心亦充满野心,他渴望寻找更多赚钱的途径。

2008年,澳门豆捞火

锅在全国风靡,这是一种将食材从工厂直接供应到店面的连锁模式,这给了王银良启发。

“十三香”每年能销售超过亿包,在餐饮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餐饮还可以推广调料的销售。

王银良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郑州开设了一家豆捞店。集团内部对此寄予厚望,计划在全国开设500家豆捞火锅店。

但现实并非如此理想,尽管“十三香”在郑州销量良好,知名度也高。

但这家火锅店开业后,客流量一直不佳,两个月后只能关闭,而500家店铺的计划也随之终止。之前参与火锅店项目的公司高管,也相继辞职离开了公司。

此外,“十三香”集团还尝试了许多其他“副业”,包括建筑设备租赁、房地产项目、商贸公司、纸箱公司等,还与国内时尚品牌合作推出联名卫衣。

但这些项目最终都未能引起太大波澜,注册的公司也被集团逐步关闭。

“十三香”多次尝试多元化发展,却屡次失败。王银良不得不回归主业,但这时调料市场已大不如前。

2009年,中国外卖市场起步,小餐馆和连锁餐饮对复合调味料的需求大增。

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从35.5亿元增长至约1500亿元。

各种调味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鸡精“巨头”太太乐占据了国内40%的市场份额,河南的仲景食品凭借香菇酱的热销,市值一度突破百亿。而“十三香”则被挤到了市场的边缘。

为了挽回市场份额,王守义十三香开始回归初心,专注于内部管理。

2016年,集团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一体化综合生产大楼,引进了来自德国的高端设备,实现了智能化生产。